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

趣叭叭呀 2025-07-25 14:29:39

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要不要见见?”

1935年的那个夏天,红军走到了大渡河边上,形势非常不妙。

大渡河又宽又急,三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道大沟挡在前面,后面的追兵眼看着就撵上来了,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带领队伍前进的毛主席,心里着急,站在河边想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负责联系工作的李富春同志带来了一个消息,说发现了一个当地的老寿星,年纪有九十多岁了。老人家亲身经历过很多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片土地上兵败覆灭的事。

毛主席一听,立刻觉得这个信息很关键,亲自去见了这位老人。

这位叫宋大顺的老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熟得很。

他仔细讲了当年石达开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因为错过大好时机,更重要的是没得老百姓的心。

老人特别提醒了一句,在这条大河上面,除了当时红军眼前的渡口安顺场,还有一个老桥更重要,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建好的泸定桥,那才是河上真正的咽喉要道。

他建议红军动作一定要快,不能像石达开那样拖拖拉拉。

老人家的建议给红军指明了出路。毛主席马上定下了分兵突进的计策:一路人马由刘伯承带领,想办法从安顺场渡河;另一路部队则沿着河边往上赶,目标是拿下上游那座关系全盘棋局的泸定桥。这个办法就是争取时间,不能给敌人留喘气的机会。

命令一下,红军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那会儿正是雨季,山路又险又滑,难走得很。可战士们心里都明白,过了河就有希望,过不去后果不敢想。

每个人心头都有数,硬是咬着牙往前走。这股拼命的劲儿头,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对岸的蒋介石也一直盯着红军的动向。

当他打探到红军打算奔泸定桥去时,急了眼,赶紧下令让那边的守军加固防守,甚至想把桥炸断,不让红军过去。他想着桥要是断了,红军还能飞过来不成?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派出去炸桥的队伍还没完全部署好,红军的先锋部队就比他预想的早得多地冲到了桥头。

红军冲向泸定桥的那场战斗很激烈。那座桥上铺的木板早就被对岸的敌人提前拆掉了,就剩下光溜溜的十三根铁链子悬在半空中,下面是哗哗的河水。

枪子儿像雨点一样朝红军的突击队员们打过来。

负责打前锋的红四团二连的战士根本不退缩,他们冒着烟、顶着弹雨就那样往铁链上爬。

带队的连长廖大珠冲在最前头,为后面的战士开路,他心里就一个想法,必须为队伍打开这条路。

铁链子被子弹打得直冒火星,人挂在上面稍不小心就摔下去,每一步都是拿命在赌。

好多战士连掩护都没有,完全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往前顶。

这边打桥头堡,另一边刘伯承同志率领的队伍在安顺场强行渡河后,也马不停蹄地赶过来支援,和泸定桥这边的敌人接上了火。两边都在拼命,子弹打得飞沙走石。

刘伯承同志也在战场上指挥大家分散进攻,减少伤亡。

经过两个多钟头的生死较量,突击队员们硬是靠着顽强打到了桥对岸,廖大珠领着人终于冲了上去。紧接着,刘伯承同志带领的增援部队也冲破了敌人的火力网,与突击队顺利会合了。

两支队伍一碰头,两面夹击之下,守桥的敌军顶不住了,很快开始乱跑逃窜。

泸定桥就这样拿下来了。

虽然铁链子上多了许多枪打的印子,有些地方还沾着战士的血,但正是这座桥,让红军有了条活路。

红军主力部队靠着这座夺下来的桥跨过了大渡河,一下子打破了敌人包抄的阵势,冲出了险境。 八十多年眨眼就过去了,当年那些打仗流血的地方完全换了新模样。

那个激战过的泸定桥一直没闲着,虽然早就不是什么交通要道了,但成了人们纪念那段艰难岁月的地方,是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如今在那座老桥边上守护着的,是一代代驻守当地的武警官兵。

听说就在2025年开春,负责泸定桥守护任务的武警中队的官兵们接受了采访,他们提到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好这座象征着胜利和勇气的桥,每天巡逻值守,提醒来访的游客注意安全,同时更要向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们讲清楚这座桥背后的那段英雄往事。

这些年轻士兵们明白,守护这座桥,就是守护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他们身上那份责任感,和当年爬铁索的红军战士那份为理想不怕死的精神,说到底是一脉相承的。

0 阅读:188

猜你喜欢

趣叭叭呀

趣叭叭呀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