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徳莱恩在中欧峰会结束后发文说,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经济体,中欧关系

天天纪闻 2025-07-25 11:13:58

冯徳莱恩在中欧峰会结束后发文说,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经济体,中欧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必须要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欧人民和企业,欧盟要和中国“共同塑造未来”。 但话锋一转就要求中国解决“市场准入、产能过剩和出口管制”等问题,这种表面上的合作姿态背后,实则是延续了西方国家惯用的“规则霸权”思维。 欧盟一边指责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一边却在自家门口筑起高墙。例如,欧盟实施的国际采购工具(IPI)明确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合同,即便非中国企业使用中国零部件超过一定比例也会被限制。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性政策,直接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欧盟的政府采购市场之外,却反过来要求中国扩大开放,其“公平贸易”的虚伪性可见一斑。更讽刺的是,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4年自欧进口125亿美元,出口仅9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市场对欧盟企业的开放程度远高于欧盟对中国的开放。 但欧盟对此视而不见,反而以“市场准入”为借口施压,其真实目的无非是想让中国进一步让利,为欧洲企业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再来说说“产能过剩”的老调重弹。欧盟声称中国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但这种指责完全站不住脚。从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来看,国际能源署研究显示,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是2023年的3倍多,动力电池需求将达4倍以上,目前全球绿色领域的产能不仅不过剩,反而需要大幅提升。 中国新能源产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非所谓的“产能过剩”。 反观欧盟,其自身在传统汽车产业上仍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感到恐慌,于是炮制出“产能过剩”的借口,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7%-36.3%的反补贴税。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也暴露了欧盟在绿色转型中的焦虑和对自身竞争力的不自信。 至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的指责更是毫无道理。中国对稀土等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完全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的需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自2022年以来,已有十多个国家对稀土、锂、镍等矿产出口实施限制或禁令,欧盟自己也在修订两用物项管制清单,加强对高性能计算机、激光器等技术的出口限制。 但欧盟却对中国的合理措施横加指责,甚至在G7峰会上拿稀土磁铁说事,诬称中国“将稀土武器化”。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本质上是想剥夺中国对自身资源的合理管理权,以便继续低价获取中国的战略资源。 事实上,中国一直依法依规对稀土出口进行管理,只要符合民用需求的申请,都会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审批,但欧盟却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在政治层面制造对立,这充分暴露了其“规则霸权”的本质。 欧盟的这些诉求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一方面,欧盟试图通过施压中国来缓解自身经济困境。2024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045亿欧元,这种逆差的形成是中欧产业结构差异、全球价值链分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欧盟却将其归咎于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开放更多市场来缩小逆差。另一方面,欧盟在安全上对美国的深度依赖,使其在对华政策上不得不配合美国的战略节奏。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盟的这些做法正在破坏全球经济秩序。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各国本应加强合作、共克时艰,但欧盟却选择了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老路。 事实上,中欧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则是中国重要的技术和投资来源地。双方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如果欧盟真的想推动中欧关系“再平衡”,就应该摒弃零和思维,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而不是动辄挥舞制裁大棒。 然而,欧盟的实际行动却与这种合作愿景背道而驰。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到配合美国实施技术封锁,再到在稀土问题上制造政治对立,欧盟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将中欧关系推向“竞合失衡”的危险境地。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欧盟自身的长远利益。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只有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冯德莱恩所谓的“公平贸易”不应是单方面的要求,而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欧盟如果真的想推动中欧关系“再平衡”,就应该首先审视自身的贸易政策,摒弃双重标准和保护主义,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合作诚意。否则,所谓的“共同塑造未来”只能是一句空话,中欧关系也将在对抗中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

0 阅读:127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