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北京时间7月23日晚在社交媒体上的这番话,表面看是在炫耀自己的“谈判成果”,实际上暴露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惯用的霸凌手段。 他说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向美国开放包括汽车、农产品、大米等在内的所有市场,还提到日本同意购买数十亿美元军事装备、将5500亿美元的90%交给美国,这些说法背后都有不少值得深挖的真相。 先看所谓“日本首次全面开放市场”这事儿。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长期以来确实对部分市场有保护措施,比如大米进口。但说“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这就有点夸张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WTO后,日本就逐步降低了大米关税,从最初的778%降到现在的227%,虽然税率还是很高,但并非完全封闭。2019年美日签署的贸易协定里,日本已经同意降低牛肉、猪肉等农产品关税,像牛肉关税从38.5%分阶段降到9%。这次特朗普说的“开放”,其实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施压,让日本做出更多让步。 日本为啥愿意让步呢?这得从美国的关税大棒说起。特朗普政府一直威胁要对日本汽车加征25%的关税,而汽车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占对美总出口的28.3%,要是真被加征高额关税,日本汽车企业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比如今年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就下降了26.7%,这背后多少有点关税威胁的影响。在这种压力下,日本只能选择妥协,同意降低汽车关税,把原本27.5%的税率降到15%。 再说说农产品和大米市场。日本的大米市场长期受到保护,这和国内农业政策有关。日本农民是自民党的传统票仓,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一直限制大米进口。 但去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水稻歉收,再加上疫情后旅游业复苏,大米需求增加,日本出现了“米荒”,米价一路飙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趁机施压,要求日本增加大米进口。 日本虽然同意将美国大米进口量提高75%,但也有自己的底线,比如保留77万吨的免税进口配额,超出部分还是要征收高额关税。这说明日本的开放是有限度的,并不是特朗普说的“全面开放”。 关于购买军事装备这事儿,日本本来就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长期以来一直从美国购买军事装备。这次协议里提到的购买数十亿美元军事装备,更多是延续以往的合作,并非什么“新成果”。 而且日本增加军事采购,背后也有安全上的考虑,毕竟日本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适当增加采购能维持双方的同盟关系。 最让人觉得离谱的是特朗普说的“将5500亿美元的90%交给美国”。根据协议内容,这5500亿美元是日本企业计划在美国的投资,主要用于能源、半导体、制药等领域。美国能获得其中90%的利润,这听起来像是日本在“大出血”,但实际上这是日本企业为了避免关税风险、开拓美国市场而做出的投资决策。 美国通过关税威胁,迫使日本企业把钱投到美国,表面上看是美国占了便宜,但实际上日本企业也能通过投资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利益。 从更深层次看,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反映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霸权思维。美国总是以“美国优先”为借口,对其他国家挥舞关税大棒,迫使对方做出让步。 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也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这次谈判中都不得不屈服,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对日本来说,这次协议虽然暂时避免了高额关税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不少隐患。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对国内农业造成冲击,尤其是大米种植户。 日本农民本来就面临高龄化、农地荒废等问题,美国大米的大量进口可能会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开放汽车市场虽然降低了关税,但美国汽车要想在日本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得面对日本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竞争。 而且日本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也存在风险,如果美国政策发生变化,这些投资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美国的这种霸凌行为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他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导致贸易摩擦升级。 这不仅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还会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日本这次的妥协,可能会让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让美国更加有恃无恐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本质上是美国利用自身经济和政治优势,对日本进行的一次“强买强卖”。日本在关税威胁下的妥协,虽然暂时缓解了压力,但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这种贸易霸凌行为,不仅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日本要想真正摆脱这种被动局面,还得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妥协退让。美国也应该明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不通,只有通过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特朗普北京时间7月23日晚在社交媒体上的这番话,表面看是在炫耀自己的“谈判成果”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7-24 19:58:35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