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

梦幻星辰绘长 2025-07-23 18:31:02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1969年,外交经验丰富的耿飚出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当时中阿关系密切,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被宣传为紧密的国际友谊。 耿飚抵达阿尔巴尼亚后深入考察,很快发现了令人费解的情况。 中国勒紧裤腰带提供的高品质无缝钢管,在阿尔巴尼亚被广泛竖立起来充当电线杆。 这种在当时中国都属于紧缺的工业材料,却被如此使用,令熟悉工业建设的人感到痛心。 阿尔巴尼亚各地兴建了数量庞大的烈士纪念碑,总数超过一万座。 这些碑体大多依赖中国援助的水泥和钢筋建造。在偏远山区,施工人员甚至用中国水泥包裹天然花岗岩,建造纪念碑的场景并不罕见。 更让耿飚揪心的是农业援助物资的命运。成吨成吨的中国化肥露天堆放在田间地头或码头,包装袋在风吹日晒中破损,结块失效现象随处可见。 当地对物资浪费的态度却相当随意,甚至存在指望源源不断获取新援助的想法。 深入观察后,暴露出的不合理现象不止于此。 阿尔巴尼亚本身不产棉花,却坚持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 后续的运作模式是,从中国进口棉花,在援建的工厂加工成布匹,然后再试图向中国销售这些产品以此获利。 在军事领域,阿尔巴尼亚提出的援助项目数量极其庞大,明显远超其国防力量的正常需求。这种对援助无度索取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是全方位的。 1950年代,中国自身还面临严峻困难,就已经开始向阿尔巴尼亚输送巨额资金和各种物资,总额累计巨大。 项目涵盖钢铁厂、水电站等技术设施建设,甚至连电视台的整套设备都由中方一手包办。但耿飚实地观察到的现实,显示出援助物资未得到合理规划和珍惜。 耿飚认为有必要将真实情况反映给国内决策层。 他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通过外交渠道送回一份密信。 报告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援助物资使用中存在的严重浪费和不合理索取问题,强调了中国自身发展不易,必须认真考量对外援助的实际情况和效果,避免做无效的付出。 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由于中阿关系的特殊政治背景,直接指出问题存在风险。 最终,报告被递呈最高层并受到重视。耿飚基于事实直言敢谏的态度得到了肯定。 后来,中阿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疏离。 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和工农业物资,并没有巩固双方友谊的基础。 1978年,中国做出了停止对阿援助的决定。那些特殊年代竖起的钢管电线杆,至今仍散布在阿尔巴尼亚的部分村镇,成了历史的一个独特注脚。 耿飚的职业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武术世家,少时习武。 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参与过武装斗争和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经历过无数战场的磨练。 从战场指挥官到外交官的身份转换,耿飚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刚直和务实的作风。 即使在驻外大使任上,他也以作风硬朗著称。之后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他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武警特种警察部队,这支部队强调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过硬能力。 2022年,耿飚的女儿耿莹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特别回忆其父的为人和经历。 她谈到耿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地考察,这种作风贯穿于他的军旅生涯、外交工作和领导岗位之中。 女儿眼中的耿飚,是一位将实践放在首位的人,这种品质深刻影响了他对当年援助阿尔巴尼亚项目的判断和行动。 回顾那段特殊岁月中发生的事件,其意义已超出外交援助本身。 信息来源: 耿飚回忆录 新华社关于中阿关系历史回顾的相关报道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防白皮书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梦幻星辰绘长

梦幻星辰绘长

梦幻星辰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