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纪登奎的辞职申请获批后,他搬离了原来的住所,没想到,搬到新家后的一天,他在看电视新闻时,竟然大发雷霆!
纪登奎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出生在山西武乡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
小伙子那时候想法很单纯,就想为革命出一份力。
年纪不大,但经历了不少战火考验,尤其是搞农民革命那一套很有些办法。
干得好自然就冒尖了,新中国的脚步刚踏稳,他才28岁,就当上了河南许昌的领头人。
这位置在那个年代真算是年轻有为的头一份了。
那会儿许昌的事,他心里装得门清,领着大家搞合作种地,地方上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这位能干的年轻人,很快就被上面注意上了。
特别是1951年春天那会儿,毛主席坐着火车经过许昌,特意把他叫到车厢里问话。
面对主席连着提了六个问题,纪登奎一点不怵,有啥说啥,条理清楚得很。
这把主席的印象搞深了。自打那回起,纪登奎就成了主席专列上的常客,当面汇报工作是经常有的事。主席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靠谱。
1953年春天,主席又一次到了河南。刚上火车的头一句话就问:“纪登奎来了没有?得听他讲讲。”这回主席特意问起许昌农业社的详情。
令人惊讶的是,纪登奎对这些合作社的情况,好比数自家抽屉里的东西,一桩桩一件件讲得明白。这次谈话一聊就是两个钟头,主席心里算是真正给这位年轻干部记下了一笔。
“老朋友”——主席后来就是这样跟人介绍纪登奎的。这份交情可不是虚的。
“文革”乱糟糟的岁月里,这份信任让纪登奎顺顺当当地走了过来。
到了1969年开九大那会儿,主席当着大伙的面又提了一次“老朋友”,还夸他工作有本事,后来他职位一步一步往上走,也就顺理成章了。
1970年,毛主席亲点,纪登奎调到北京,进了中央的组织宣传组。
没想到,进了中南海,富贵日子没盼来,清贫日子倒开了头。
按照规矩,他家分到了一处洋房住着,可每月得交150块钱房租。
这笔钱在那年月不是小数,顶了他一大半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开销怎么办?只能紧巴巴地过。找了好几回,房租才总算降成了30块,这生活费才算凑得下去。
那时候中南海里的高级干部,像他这样为房租发愁的真不少。
华国锋那会儿当副总理,刚进京也一样交150块的房租,后来才减掉。
再往上头数,像刘少奇、朱德这些老前辈,家里孩子多,养家糊口更艰难,有时候连买油盐的钱都紧巴巴。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钱难赚啊。
纪登奎心里装着的是响应号召、带头过俭省日子的想法。
1980年,他自个儿打报告,辞去了职务,紧接着搬离了那个洋房,带着一家老小搬进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里。
屋里的摆设一下子简朴多了,这家里的日子也就这么简简单单过了下去。
在他看来,房子好坏都是身外物,能好好做事、给老百姓干点实在活儿才是根本。
无论是当副总理那会儿,还是后来管农业,他就是认准了这个理。
年纪大了也不肯在家闲坐,老往乡下跑,去看看地头田间,帮乡亲们解决点实际困难。他这人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1988年7月,纪登奎在北京去世,65岁。
他自己一直想写本书记记这一辈子的事,可惜最后没写成。但这人为官做事、过日子俭省、一门心思替群众打算盘的作风,实在值得人记在心里。
纪登奎走后的几十年,大家没有忘记他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
他的孩子纪坡平,一直很低调地生活,但骨子里也带着那股子关心农村、体察民情的劲儿。
2023年,有报道提到他还在参与一些乡村发展的课题研究,主要就是沿着父亲当年在基层的老路子走,帮着出谋划策怎么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这也算是把老一辈惦记着群众、实打实办事的好风接着往下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