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汤飞凡这个名字,和生命紧紧相连。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火连连,伤痛不断。
像青霉素这样能救命的好药,被西方国家列为军事秘密严加看守。
那时的中国,不管是战场上的士兵还是普通百姓,受了伤伤口发炎红肿起来,眼看着病情一天天加重却束手无策,太多人就是因为缺少这救命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的旧称)而痛苦地失去了生命。
汤飞凡是一位潜心钻研细菌和病毒的科学家,当他得知同胞因为缺乏青霉素而大量丧命的残酷现实时,心里头非常不是滋味。他对到访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讲,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办法。
时间回到1897年,汤飞凡出生在湖南一个有学问的家庭里。家里的环境让他从小就跟书特别亲近,尤其对数学和自然世界里的奥秘充满好奇。
年纪不大的他就常常捧着书本看个不停,看蚂蚁怎么搬家,看花草怎么生长,身上那股子追根究底的劲儿,早早地显露出未来科学家的样子。
1914年,带着治病救人的梦想,汤飞凡考进了湘雅医学院,那地方是咱们国家最早教西方医术的地方之一。
在那里,他就像鱼游进了水里,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他觉得光当个医生还不够,毕业之后又选择了继续深造,一头扎进了微生物和病毒的世界里,走上了一条特别的科学探索之路。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1925年,汤飞凡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被公派去了美国顶尖的哈佛大学学习。在哈佛这座知识殿堂里,他拼命学习新东西,跟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交流想法。
这段经历,大大打开了他的眼界,也让他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不少。
1929年,学成了的汤飞凡心里装着满满的学问回到了祖国。他先后在上海的医学院等地方教书,对学生要求严格,讲课又明白易懂,很受学生们的尊敬。
不过,他的志向可不仅仅是在讲台上。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对着显微镜和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潜心研究。
在沙眼、脑膜炎这些让人头疼的疾病上,他有了许多新发现。他写的很多研究文章,影响很大,让同行们都很佩服。
然而国难当头,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汤飞凡不仅是位学者,更是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他毅然担起了抗击日军细菌战的重任。他当上了中央防疫处的处长,带领着手下的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和生产疫苗。
他们是用医学知识和科研的力量,在战场上筑起另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那时候的环境,用“要啥没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就是在汤飞凡的带领下,防疫所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想不到的成果。
他们成功造出了好几种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更是在1943年这个关键时候,奇迹般地生产出了咱们中国的第一批青霉素!这对当时在抗日前线流血受伤的战士来说,就是天大的福音,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实实在在地出了一份力。
那时候的汤飞凡,穿着制服,戴着眼镜,在实验台前忙碌的身影,成了那段艰难岁月里一抹最亮的光。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家和千千万万的同胞。
真金不怕火炼,这正是心怀祖国的科学家最真实的写照,是支撑咱们民族的坚实脊梁。
等到炮火停息,和平的日子终于来了,可对汤飞凡来说,任务还远没结束。
1949年,他又一次扛起担子,做了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
在这个位置上,他努力让咱们国家生产药品、疫苗这些生物制品的流程变得更正规、更可靠。
他主持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检查这些产品质量的机构(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咱们中国第一本《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
在他的推动下,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这些救命药、防病苗的质量和安全,有了以前不敢想的保障。 紧接着,汤飞凡在研制疫苗的路上继续大步前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和他的团队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了对付鼠疫、黄热病等等危险传染病的减毒活疫苗。这些疫苗的成功诞生,填补了咱们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空白,为挡住这些厉害的传染病立下了大功。
1955年,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从汤飞凡的实验室传出来:他终于成功分离出了导致沙眼病的那个坏家伙——沙眼衣原体。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它真正弄清了沙眼这个折磨人眼睛的老大难病因到底在哪里,为最终战胜它指明了方向。
这个成就不仅在国内是头一份,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大家因此都尊称汤飞凡为“衣原体之父”,他的名气传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