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得了什么病去世的?压根就没病,临终前他还在筹备九十大寿。 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坐在紫禁城御座上,眼睛扫视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手里的朱笔依然握得很稳。那是乾隆五十九年秋天,老皇帝在盘算着一件大事:再过几个月就是他九十岁整寿了。 庆典不能小气,要比六十大寿更风光才行。紫禁城和圆明园得修缮一新,各省官员、各藩属国的朝贺队伍要开始准备启程了。 伺候皇帝的太监们私下交换眼神。他们清楚得很,这几个月皇上身子骨看着还行,但到底年岁不饶人。打从前一年开春闹过那场厉害的伤风后,老爷子恢复起来比年轻时候可慢多了。 精神头虽然不错,但说话时气力不济的毛病愈发明显,有时批几个时辰的奏章就得休息一阵子。太医请脉次数越来越勤,太医院熬制的补气养血的参汤就没断过火。 乾隆是个要强的人。他不愿让人瞧出任何虚弱的迹象。臣子们觐见时,皇帝仍努力提起精神端坐于御座之上,声调刻意保持威严——尽管常常说完几句就要停顿喘息。 为着九十岁的盛典,他一趟趟叫人抬着去视察殿宇修缮进度,还亲自审定了寿礼规制和赏赐方案,不愿假手他人。在衰老的身体里,这位“十全老人”的意志依然如钢似铁,非要把这空前浩大的庆典办妥不可。 他的信念仿佛成为支撑残烛的灯罩,努力维护着那簇微弱却不甘熄灭的火焰。 然而时光无情,衰老带来的缓慢衰退终究不会停止。翻过新年,进入嘉庆四年,乾隆九十寿辰越来越近,可皇上起床的时间却一天比一天迟了。原来清晰的声音变得低沉断续,走路更是愈发地需要人搀扶才能移动。 那些细心服侍的太监暗暗发愁:皇上进食比前时又少了许多,夜里安寝也总是不安宁,常常翻身咳嗽到后半夜。 深谙宫廷医道的太医们更加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乾隆帝衰老的底子已经薄如蝉翼:气血亏虚日益加重,脏腑功能严重衰退。医书里称之为“年老命门火衰”和“真元衰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体各主要器官全都不可挽回地退化了。 医生们能开出的方子不过是些人参、麦冬等温和温补的药材,只能略微提振一点精神,对那整体衰老崩溃的大势,实在力不从心。 正月初二,筹备庆典的官员们呈上为九十大寿最后敲定的仪程安排。乾隆帝挣扎着靠坐在养心殿的软榻上,逐字逐句地审视着厚厚的折本。他试图发表自己的意见,然而刚开口喉咙里便一阵发痒,剧烈咳嗽不止。 内侍们慌忙上前抚背,太医疾步上前诊脉。众人悬着心,默默祈祷这场咳嗽不要过久地纠缠老人,怕消耗他那残存的元气。直到那可怕的咳嗽终于平息,乾隆喘着粗气无力地挥手示意继续,而嘴唇边残留的一丝血迹却瞒不过心细如发的御医。 这丝血光像一柄冰冷的匕首戳进了太医的心坎。这是太医在御医笔记里提到的“真阴亏损,火邪上灼肺络之症”,通俗说就是极其衰竭的身体内火太盛,连带着烧伤了肺部组织。 这种情形在老人身上发生,往往意味着全身生机已经如同快燃尽的油灯。太医院加紧了守护,几乎昼夜不离皇帝寝宫左右,所有进献的汤药补品无不亲尝以防万一。 到了正月初三清晨,原本还能倚靠他人撑起身躯移动、处理政务的乾隆帝情况急转直下。太医惊恐地察觉到老皇帝的脉象已经紊乱得如同被风吹动的蛛丝——医书上称之为“脉微欲绝”。 他的精神彻底崩溃,陷入半昏迷状态,口中时常发出无意义的呓语,在太医眼中,这便是医书上讲的“心气衰弱,痰迷心窍”之危象,已是油尽灯枯的表现。 正月初三的黄昏一点一滴逝去。养心殿内烛光摇曳不定。龙榻上,曾经执掌大清江山六十余年的乾隆皇帝终于停止了艰难地呼吸,在精心布置的九十大寿庆典即将开始前七天,安静地熄灭了生命的最后一点余晖。 他的儿子嘉庆帝悲痛万分地为父皇料理后事,可那盛大寿典上龙袍加身的景象,终究只能是这位执着老人至死也没能实现的最后一梦。 在皇帝去世后,嘉庆和他身边的近臣们对外描绘的画面自然是尽善尽美——皇帝临终前并无疾病,精神尚可,只因年寿已高而安详离世。这自然是维护帝王尊严的一种说法。 实际上,当人们翻开太医院留下的《医案》、对照太监和内务府的《陈设档》《膳食档》、细察嘉庆皇帝日后在谕旨中那语焉不详的字句,乾隆晚年疾病缠身、精力快速耗尽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他最后几个月在衰老和病痛交织中勉力支撑,如风中残烛,为的不过是替自己完美收场的九十岁庆典。这种坚持到了极致的精神力量值得人们记住,但也掩盖不了九旬老人身体衰败不可挽回的真实面貌。 衰老本身,便是最无情的疾病。再尊贵的帝王,也终究难逃此劫。
乾隆得了什么病去世的?压根就没病,临终前他还在筹备九十大寿。 八十九岁高龄的乾隆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7-23 13:38:37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