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收到兆惠被围黑水营的消息时,都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乾隆看到后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香笺寄相思 2025-07-15 18:24:03

乾隆收到兆惠被围黑水营的消息时,都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乾隆看到后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以为兆惠活不成了,乾隆很自责,自认如果不是自己轻敌,催促兆惠追击,不会有此一难。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底,热河行宫里传来了一个让人心跳加速的消息:兆惠被困在叶尔羌黑水营,已经一个多月了,生死未卜。乾隆看到奏折的那一刻,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以为自己最倚重的将领恐怕活不下了。悔恨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他觉得自己要是没那么急着平叛,没催着兆惠去追击敌人,事情也不会搞成这样。 要说这事儿,得先聊聊兆惠这个人。乌雅·兆惠,满洲正黄旗出身,生在1708年,家里世代当官,算得上满洲贵族。他从小就聪明,骑马射箭样样行,军事上特别有天赋。1731年,他以笔帖式的身份进了军机处,开始混官场。后来一步步升上去,当过兵部郎中、内阁学士,还做过盛京刑部侍郎、正黄旗副都统啥的,一路干得挺扎实。每次升官,都靠真本事和忠诚,朝里朝外的人都挺服他。 到了1748年,大金川那边叛乱,清军打得不太顺,兆惠被派去四川管粮草。他亲自跑前线,盯着仓库,协调运输,硬是把后勤搞得妥妥的,帮清军平了叛。1753年,他又被派到西藏筹备防准噶尔的事儿,跑了千里路到高原,勘察地形,布置防御,忙得脚不沾地。这些经历让他在军政两方面都攒下了硬口碑。 乾隆年间,清朝想彻底搞定西域,把准噶尔和回部的叛乱压下去。准噶尔的事儿1757年就基本平了,接下来就轮到南疆的回部。回部的大小和卓兄弟不服管,搞叛乱,乾隆下了死命令要平定。兆惠这时候已经是定边右副将军,1756年在伊犁干善后,1757年又带兵驻乌鲁木齐,打了几场漂亮仗,还被封了一等武毅伯。他带兵深入戈壁,几次以少胜多,名声越来越响。 到了1758年,目标锁定小和卓霍集占。这家伙跑到了叶尔羌一带,兆惠带着四千多人去追。乾隆这边急着立功,几次下旨催他赶紧打,结果就出了事儿。 1758年十月,兆惠带兵进了叶尔羌,想一举干掉小和卓。可惜情报出了岔子,敌人比想象的多,清军还低估了对方的实力。在通古思鲁克一仗打得惨,损失不小,剩下的人退到黑水营,被叛军围得死死的。黑水营这地方,地形复杂,周围都是敌军,粮草弹药又不够,情况糟透了。 消息传到乾隆那儿,已经是十一月底,过去一个多月了。交通不便加上战乱,信息传得慢很正常。乾隆一看奏折,心都沉了。他觉得兆惠这回凶多吉少,毕竟被困那么久,救兵还没影儿。他脑子里全是悔意,觉得自己太急了,催得太狠,才把兆惠逼到这步田地。 乾隆这时候真挺自责的。他觉得自己轻敌了,没好好掂量敌情就催着追击,才让兆惠掉坑里。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他。清军打西域,路远、地形烂、补给难,本身就够呛。加上回部叛军熟悉地形,打游击很有一套,兆惠就算再能干,也容易吃亏。但乾隆毕竟是皇帝,拍板的人是他,出了事儿他肯定得揽责任。他不是那种推卸的主儿,这点还算有点担当。 乾隆心里乱归乱,手上没停。他赶紧召军机大臣,下令全力救人,还当场把兆惠封了一等公,赏了四团龙补挂,意思是鼓励他撑住,也给自己点心理安慰。他派阿克苏的副将富德带兵去救,又让陕甘总督黄廷桂备两万匹马支援。这动作够快,说明他真不想放弃兆惠。 黑水营那边,兆惠带着四千多人被围得死死的。粮草没了,弹药也不够,叛军人数好几倍,情况看着没救了。但兆惠没慌,他组织人修工事,死守阵地。士兵饿得不行,就挖土找水,煮皮革充饥,硬是撑了三个月。这份韧劲,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759年正月,富德带着三千兵从阿克苏赶来,跟巴里坤的援军汇合,顶着风雪杀到黑水营。外围打得激烈,清军拼了命突破重围,终于冲进去。兆惠守了仨月,总算熬到救兵,解围那天全军士气都起来了。 解围后,兆惠没歇着,重整部队继续追叛军,最后把回部平了,清朝在南疆站稳了脚跟。乾隆听说后高兴得不行,赏了兆惠一大堆东西,夸他是“社稷之臣”。兆惠名气更大了,成了史书上的硬角色。可惜1764年他病死了,才56岁,乾隆挺伤心的,追封他文襄公,还配享太庙,算是对他功劳的最高认可。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香笺寄相思

香笺寄相思

香笺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