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大厦内气氛紧张。 参议员穆利京·扎印

等月季开 2025-07-23 12:36:22

2005年8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大厦内气氛紧张。

参议员穆利京·扎印尼季诺夫直接撂下一句:“一个两面三刀的人,不能够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朋友!”

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美国人——必须在180天内,离开汗阿巴德基地!

美国士兵听到这话,也愣住了。

自打2001年9·11事件后,美军跑到中亚搞反恐,乌兹别克斯坦不仅提供了机场,还帮忙搬运物资、安排后勤,一路绿灯放行到底。

谁想到,四年之后说走就走,说赶就赶。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美国在该国搞颜色革命的意图彻底暴露了。

往前翻到2001年,9·11之后,美国几乎要求全世界都得让路。

打着反恐的旗号,从阿富汗一路铺开战线,连中亚也没放过。

美军一进乌兹别克,立刻租下汉纳巴德机场,建起了后勤、补给、情报一站式服务中心。

乌兹别克当时还挺配合,向美国开放了军事基地。

那时候,乌兹别克和美国看起来像是一对好兄弟、铁哥们,还有一堆“合作、安全、反恐、稳定”的口号,听得乌兹别克老百姓还以为美国真是来雪中送炭的。

可没想到,这火没烧热,反而成了引火烧身的导火索。

美军到了中亚,不只是搞反恐,他们还想搞颜色——不只是军事驻扎,还要干涉内政、插手人权,甚至想连总统穿什么颜色的领带都要管。

一边反恐,一边洗脑,这就像你请人来灭火,结果人家拿着灭火器给你家客厅点了个篝火晚会。

美国想要在乌兹别克搞颜色革命,却没想到最后自己玩脱了。

“颜色革命”这招,东欧试过,中东也试过,美国玩得挺溜。

但乌兹别克不是吃素的。

2005年5月,安集延爆发骚乱,有人袭击警察岗哨、军营,还冲进监狱放人。

乌政府迅速镇压,稳住了局势。

本来是国内的安全事件,美国却跳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国际调查”。

乌方一听,当场火了,主权不容侵犯。

从那以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再无回旋余地。

于是,2005年7月29日,乌外交部正式通知美国:180天内,收拾东西走人;8月26日,参议院跟进批准,美军必须撤离。

美军走后,乌政府开始全面调整国内,尤其是在外交方面。

乌兹别克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主导了一系列改革,既有对外开放的举动,也有稳住国内秩序的强硬手段。

铁腕加稳控,换来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说到底,乌兹别克这条路,靠的是敢于“说不”的骨气,也靠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美国这边呢?

对于自己被赶出去一直耿耿于怀,于是祭出了最擅长的一招:扣帽子,尤其喜欢用“人权”这张牌。

安集延事件之后,美国打出“强迫劳动”的幌子,说乌兹别克让小孩摘棉花,违反人权,立马把人家的棉花列入黑名单,一禁就是九年。

听起来像是在维护正义?

别信,乌兹别克的棉花占其GDP四分之一,年收入超10亿美元,这是经济命脉。

美方这一手,让乌兹别克不仅经济受损,还背上“强迫童工劳动”的黑锅。

可笑的是,当乌政府改善对美关系,和特朗普政府签下50亿美元贸易合同后,美国突然把棉花清单撤了。

背后自然有美国的利益考量。

当年美国和乌兹别克闹掰后,俄罗斯和乌兹别克越来越亲近,这让美国逐渐感到不安,而在阿富汗问题上,美国又对乌兹别克多有依赖,因此,美国开始慢慢和乌兹别克恢复关系。

可见,其实人权在美国的战略里,只是一张通行证,想贴哪就贴哪。

但只要涉及到美国的核心利益,人权立马变得透明。

看看这三十多年,美国在中亚就像个不断换台词的演员,前面是布什“民主自由”,中间是小布什“反恐正义”,后来是奥巴马“新丝绸之路”……可台词再多,政治舞台却一直在变。

如今的中亚国家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小弟,一个个学会了多边平衡,有事找中俄谈合作,没事也瞄一眼美欧的态度。

美国一直想渗透中亚的想法,其实就是个笑话。

0 阅读:0
等月季开

等月季开

等月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