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刘戡在瓦子街自杀,死状极惨,拼接遗体都花了好一阵工夫。彭德怀纳闷,刘戡并非愚人,为何要硬钻我军口袋阵? 刘戡,1906年出生在湖南桃源一个普通人家,小时候脑子就挺灵。1923年,他考进长沙陆军讲武堂,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第二年又转到黄埔军校第一期,那可是孙中山亲自搞的军事精英学校。1924年毕业后,他跟着北伐军打仗,立了不少功,升得也快。1933年,27岁的他就当上了第八十三师师长,手下管着上万号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戡打过不少硬仗。1933年的长城抗战,他带兵跟日军死磕,虽然丢了阵地,但还是得了个青天白日勋章。1937年忻口会战,他指挥第九十三军干掉日军上万人,名气一下子起来了。不过,他这人也不是一根筋的国民党死忠。1940年在山西阳城驻防时,他偷偷给八路军送过物资,还帮中共地下党员魏巍跑去延安。这事后来被蒋介石知道了,1942年把他免了职,晾了两年。1944年又被重新起用,先是当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后来调到重庆当卫戍副司令。1946年,他接手第三十七集团军,改编成整编第二十九军,成了胡宗南手下的主力将领。1947年,他带兵攻下延安,但没抓住解放军主力,这也给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刘戡这人,能打仗,也有胆识,但性格倔,决策有时候挺冲动。他在国民党内部混得不好不坏,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不完全靠得住,所以仕途上总有点起伏。 1948年初,西北战场的局势对国民党来说已经很吃紧了。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围住了陕西宜川,想搞个“围城打援”,把国民党援军引过来收拾掉。胡宗南一看宜川守不住,赶紧派刘戡带着整编第二十九军去救场。这支部队号称有三万多人,是胡宗南手里的王牌。 2月底,刘戡带着部队沿着洛宜公路往宜川赶,路上碰上大雪,行军艰难。解放军早就在瓦子街一带设好埋伏,等着他们上钩。刘戡也不是没察觉到不对劲,他发现地形太险,几次跟胡宗南汇报,说前面可能有埋伏,建议要么绕道,要么干脆撤回去。可胡宗南不听,非让他硬着头皮往前冲,觉得不能丢了宜川这块地盘。 2月28日,刘戡的部队进了瓦子街,解放军开始零星阻击,把他们往深处引。29日凌晨,解放军突然发力,把退路一堵,口袋阵就这么收紧了。3月1日天刚亮,解放军发起总攻,炮火、步兵一起上,国民党军的防线瞬间崩了。刘戡带着指挥部想突围,但哪儿都跑不出去,眼看着部队被打散,他自己也陷在重围里。最后一刻,他掏出手榴弹,点了火,自己把自己炸了。尸体被找到时,已经碎得不成样子,收拾遗体都花了好长时间。 这场仗打下来,国民党军三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刘戡死了,第九十师师长严明也被打死,宜川守将张汉初被俘。3月3日,解放军拿下宜川,西北的局势彻底变了样。 宜川战役一结束,解放军的士气蹭蹭往上涨,国民党这边却是元气大伤。4月21日,胡宗南扛不住压力,放弃了延安,第二天就被解放军收回去。胡宗南的部队从此再也没翻过身,战略上完全被压制住了。蒋介石后来追授刘戡上将军衔,把他的遗体运回西安安葬,算是给了个交代。 彭德怀对刘戡这人评价挺复杂。他觉得刘戡有本事,是个硬汉,但走错了路,上了国民党这条船,最后把自己搭进去了。听说刘戡死得那么惨,彭德怀还特意交代手下把遗体收拾好,送还给国民党这边,也算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这场战役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还让解放军在西北站稳了脚跟,后来的陕北解放、西安解放,都跟这一仗脱不开干系。国民党这边呢,丢了人丢了地,内部还互相甩锅,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回头看,刘戡这事挺让人费解。他不是没脑子的人,也不是没打过仗的新手,咋就一头栽进去了呢?其实,他也不是完全没选择。胡宗南的命令是硬压下来的,刘戡要是抗命,可能当场就被撤了,甚至更惨。他那时候估计也想着搏一把,觉得自己带的是精锐部队,硬拼兴许能打开条路。谁知道解放军的埋伏圈设得那么死,天气又帮忙,把他逼到了绝路。 再说,刘戡这人性格里有股倔劲儿,打仗喜欢硬碰硬,不太会绕弯子。这种性子在抗日战场上能立功,但碰上彭德怀这种擅长打巧仗的对手,就吃大亏了。他可能到死都没想明白,自己不是输在兵力上,而是输在情报和策略上。
1964年2月,泰国军方缴了最后一批国民党残军的械,结果泰方前脚刚走,泰匪武赖温
【22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