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名15岁的新兵在擦大炮时,专心地盯着瞄准镜,突然他发现敌人阵地上有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7-22 17:42:37

1951年,一名15岁的新兵在擦大炮时,专心地盯着瞄准镜,突然他发现敌人阵地上有个奇怪的绿影。他一拍桌子,大喊:“瞄准,开火!”随即“砰砰砰”几声响起,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1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炮兵连有个湖南籍战士张典文,刚满15岁,身高1.42米。由于身高不够操作57毫米反坦克炮的1.5米装填高度,他被分配负责火炮日常保养工作。

这门苏制57毫米反坦克炮是连队主要装备,射程4200米,穿甲能力强。张典文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洁炮管、检查瞄准镜、维护炮架机械部件。

新兵训练期间,班长教授地形识别和测距技能。张典文将对面394.8高地的地貌特征全部记录下来,主峰东侧有三道壕沟,西北坡度25度,反斜面植被稀疏,他还观察到美军阵地每72小时调整一次火力点位置的规律。

1951年10月某日下午,张典文在例行保养火炮时发现异常情况。敌军反斜面新增一顶绿色野战帐篷,位置选在天然掩体后方,普通观察很难发现。

帐篷周围有美军士兵搬运标准弹药箱,根据尺寸判断应该是迫击炮弹。

值班副班长用望远镜确认后发现,敌军正在该位置架设迫击炮阵地。由于排长外出开会,副班长决定立即开火阻止。首发炮弹精确命中目标,引发弹药殉爆。

被摧毁的临时弹药库存有81毫米迫击炮弹300余发,迫击炮4门。如果敌军完成火力部署,我军前沿阵地将面临严重威胁。

他开始系统学习炮兵技术,研究弹道计算、测距方法、射击诸元修正等专业知识。通过刻苦训练,他在8个月后晋升为炮班副班长。

1952年马良山战役中,张典文指挥炮班执行火力支援任务。面对美军三个机枪火力点,他计算出精确射击参数,指挥全班在6分钟内发射42发炮弹。

高强度射击导致炮管温度超过200摄氏度,但成功摧毁全部目标。

步兵部队在炮火掩护下顺利突破敌军防线,夺取制高点。这次精确火力支援为张典文赢得了“神炮手”称号,成为全团炮兵学习的典型。

朝鲜停战后,有战友询问他射击准确的经验。张典文总结说,关键在于平时训练的严谨态度和对技术细节的重视。无论是保养装备还是计算射击参数,都要保持高度认真的工作作风。

张典文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从普通岗位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典型路径,在那个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的年代,炮兵的人工观测和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作战效果。

从保养员到副班长,从“擦炮童子”到“神炮手”,张典文的经历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的成长轨迹。

0 阅读:151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