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直接把美国人整破防,他表示但挖出来的稀土,全都得送到中国加工…… 稀土其实并不稀缺,美国也有,但全世界稀土最后都得运到中国加工。这话一出,美国人当场破防了。这话刺痛的不是资源分布,而是技术和产业链主导权。30年前,美国可是稀土领域的头等舱玩家,可三十年后就不一样了。 稀土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是现代科技的“维生素”。小到手机、电脑,大到电动汽车、风力涡轮,乃至最尖端的F-35战斗机,都离不开它,马斯克这句话直接将美国的薄弱点展露无遗。 那道看似普通的“稀土加工”环节,背后是中国几十年筑起的技术壁垒。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就让中国的稀土分离纯度领先世界。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中国在稀土提炼技术、生产工艺和环保处理上,积累了难以逾越的优势。 今天,走进中国江西赣州的稀土加工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能够一次性分离处理全部17种稀土元素。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还在为如何高效分离镨和钕这两种元素而苦恼。 更直观的对比是,中国工人平均每吨原矿能比美国同行多提炼出12公斤稀土,这种惊人的提炼效率,正是技术差距的体现。 中国掌握着全球超过85%的稀土加工专利,就连美国国防部采购的F-35战斗机隐身涂层原料,也绕不开使用中国授权的技术。在产业链上游,全球90%的稀土分离设备都产自赣州,德国西门子这样的工业巨头也需要从这里进口核心部件。 而在加工所需的萃取剂方面,中国能生产37种不同型号,而美国市场上仅有8种过时的配方可选。这一切共同作用,不仅使中国的加工成本每吨比美国本土低2300美元,更关键的是,中国建立了一个从矿石到材料再到应用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壁垒。 面对这道技术长城,美国并非没有尝试突围,但过程却充满尴尬。美国号称拥有180万吨稀土储量,可问题在于,其中80%都是价值相对较低的轻稀土。至于镝、铽这类对军工和尖端科技至关重要的重稀土,美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全球的供应又高度集中在中国。 最具讽刺意味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唯一的稀土生产商MPMaterials。该公司在2024年生产了4.3万吨稀土精矿,但这些矿石唯一的去向,就是装船运往中国连云港的加工厂。根本原因是美国本土根本凑不齐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分离设备。 美国国防部曾斥资12亿美元,希望重启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并将其视为“美国稀土复兴的希望”。五年过去,这座被寄予厚望的矿山,每年仍需将数万吨原矿送往中国。 MPMaterials的主要股东之一,恰恰是中国企业盛和资源。这也就是说美国纳税人投入的巨资,最后还是有一部分流入中国企业家手里。 犹他州一家企业投资3.8亿美元建立的分离产线,每月产能仅为中国同类工厂的二十分之一,成本却高出40%,并且不具备重稀土分离能力。就连五角大楼,也曾为紧急采购10吨氧化镝,不得不通过香港的中间商,间接从中国获取。 马斯克的话虽然刺耳,却是一记清醒的警钟,没有强大的加工和技术能力,仅靠挖矿无法支撑一个科技大国的雄心。美国若想真正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就必须从头开始,攻克核心技术,建立从提炼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但这绝非几年之功,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在此之前,美国恐怕仍要继续过着“手握金山却无法点石成金”的日子。 稀土的博弈,早已超越了资源本身,演变成了技术、产业链和战略远见的综合较量。目前来看,中国无疑掌握着产业链的钥匙。未来,谁能率先打通从“炼矿”到“造芯”的全链路,谁就将真正掌握全球高科技竞争的“话语权”。 中美稀土这三十年的风云变幻,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史诗,见证了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稀土技术强国的华丽转身。
印度企业这次栽了个大跟头。它刚把120吨中国稀土磁体转手卖给美国军工厂,中
【27评论】【34点赞】
用户94xxx24
30年后技术变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