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1955年,新中国首次举行授衔大会,军委机关和各大军区都提交了拟授衔名单,毛主席在审阅这份沉甸甸的将帅名册时,突然提到了一个名字——吕俊生。 吕俊生是河北邢台人,身高超过一米九,自小就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力士,他十几岁的时候便能一人搬起上百斤重的磨盘,在家乡他从不惜力,谁家有活,他总是第一个到,年轻时在北方一带做过镖师,奔走于张家口与内蒙古之间,武术功底扎实,臂力惊人。 1937年冬,抗战爆发后不久,他在老家参军,加入了八路军129师,刚到部队,他就因为体格高大、力气惊人而引起注意,战友们都说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 吕俊生第一次真正扬名是在1938年山东夏津的一场战斗,当时部队在村庄外与日军遭遇,敌人数量众多,装备精良,而我军子弹所剩无几,连长下令准备白刃战,全连列队埋伏,等敌人接近就扑上去拼刺刀。 日军靠近后,吕俊生一马当先冲了上去,他手中握着带刺刀的步枪,刺、挑、砍一气呵成,动作连贯有力,他身高臂长,刺刀还未到身前,敌人已无力还手,战场混乱中,他一个人刺死了27名日军,还缴获了15支步枪。 那一战结束后,部队记他一等功一次,将士们开始称他“小吕布”,他的名字也在军中传开,部队上下都知道,这个大个子冲锋起来像一头猛虎,他从不在意名声,也从不多说话,只知道前面有敌人,就往前冲。 后来在冀南、晋冀鲁豫多地作战中,他多次带头冲锋,拼刺白刃,靠着极强的近战能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务,他的战功数不胜数,在抗战八年中,他前后立过八次一等功。 在夏津那场战斗中,他的肩膀和腿部被日军刺刀划开,鲜血直流,他却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接受包扎,后来的战斗中,他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右腿被炮弹碎片击中,从此落下伤根。 解放后,他被调往军区后勤系统,曾在冀南军区机械处和工业部工作,他做事一向实在,从不居功自傲,即便在机关里也常带头干最重的活。 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代表从数百万解放军中选出,仅三百余人,吕俊生是华北军区推荐的代表,他的名字出现在华北军区英模榜首。 大会期间,中央领导人接见了所有与会代表,之后他回到原部队继续工作,但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多年的伤病让他行动愈加困难,他开始认真考虑退伍。 1954年底,他向组织提出退役申请,申请中写明自己腿伤严重,已无法继续战斗,也不愿拖累部队。 当时全国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军衔评定,按照规定,主动申请退役即为非现役人员,不再列入授衔范围,这一点对所有了解吕俊生事迹的人来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毛主席在审阅军衔名单时,看到吕俊生的空缺,内心不免感慨,军委随后决定,为吕俊生安排副科级待遇,并颁发“八一勋章”,每月给予抚恤和优待,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河北老家。 在村里,他继续担任民兵连长和党支部委员,带领乡亲们垦荒种地,修渠引水,他身体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从没向国家提过要求,他的生活和普通农民无异,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1970年,吕俊生因伤病积劳去世,他这一生虽然没有将星加身,却将一生留在了人民之中,他把枪放下,锄头扛起,从前冲在战场最前头,后来又走在建设新生活的前列,他的名字也许缺席了授衔名册,但他的故事被无数人记在了心里。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墟史往事
2025-07-22 10:25:51
0
阅读: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