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火了!”,西安交大一附院主任向患者要了一个肉夹馍,患者问及如何加号时,

趣谈社会呀 2025-07-21 18:53:56

“这个医生火了!”,西安交大一附院主任向患者要了一个肉夹馍,患者问及如何加号时,他大方地表示:一般外地来的都会给加号,到时候告诉我,你给我了一个肉夹馍就好了。   西安交大一附院的王铮主任,在门诊结束后饿得不行,看到一位患者手里拿着肉夹馍,就走过去问能不能分一个,说自己肚子饿得直叫。   患者马上把肉夹馍塞给了他,两个人就站在走廊里,一边吃一边聊,熟络得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之后患者提到外地来的人挂号不容易,王铮直接说周三早上来就行,外省的患者他基本都会给加号,还笑着补充,吃了人家的馍,不能白吃。   这一幕被旁边的人拍下来发到了网上,很快就传开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说原来大专家这么接地气,看病还能看出人情味儿。   后来真的有患者拎着肉夹馍来找王铮加号,诊室的抽屉里渐渐塞满了各种吃的,烧饼、麻花、苹果什么的都有。   其实王铮平时工作特别忙,经常因为看诊错过了饭点,啃冷馍是常有的事。   而那些外地患者,千里迢迢来找专家看病,也面临着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的问题。   他们的心里都很着急,这个小小的肉夹馍,反倒让医生和患者两边的心都暖和了起来。

医院不仅没有阻止这种“加号送馍”的情况,还借着这件事培训医护人员,告诉大家多一句问候、多一份耐心,诊室就能变得温暖。   有年轻医生问王铮图什么,他说人家从外省赶来是出于信任,自己多花几分钟,说不定就能救人家一命。   视频里,王铮攥着咖啡杯,接过患者递来的肉夹馍时,那副推搡又妥协的样子,就像过年时被亲戚硬塞红包一样。   先是摆手说不用,最后还是接了过来,嘴里嘟囔着吃一个就够了,诊室里的白大褂好像一下子有了烟火气。   而那句“拿肉夹馍换加号”的玩笑,比冰冷的制度更能让人心里有触动。   大家看惯了诊室里医生严肃的表情,突然看到医生和患者在走廊里像这样“讨价还价”,才发现他们也有这么接地气的一面。   对患者来说,肉夹馍只是最朴素的感谢,从老家带来的吃食,递出去的时候可能还有点忐忑,又有点期待。   王铮收下的方式也很自然,用给外地患者加号作为回报,既守住了原则,优先帮助了远道而来的人,又收下了患者的心意,还拉近了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在医患之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隔阂,患者怕医生态度冷漠,医生怕被误解,结果双方都紧绷着。   而这个肉夹馍的故事,就像一根细针,挑破了这层隔膜,让大家看到医生也会饿,也懂患者赶路的辛苦。   患者表达感谢也可以是一个热乎乎的馍,不是非要送红包,当然,光靠医生的善意还不够。   外地患者加号难的问题,背后还有医疗资源分配和预约系统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少这件事让人们看到了医患关系本该有的样子。

再说说另一个故事,崇明的顾淡忠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髋部骨粉碎性骨折,因为出血多,进医院时大腿肿得厉害,疼得缩在轮椅里。   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只会说崇明话,到了市区的医院,和别人交流都成问题,心里很不适应。   她的主治医生龚韶华也是崇明人,凑到病床前用崇明话安抚她,说自己是她的老乡。

这让老人一下子放松了不少,龚韶华也成了老人入院后唯一能交流的人。   高龄老人髋部骨折,如果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三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30%。   龚韶华不敢耽误,马上带领团队和多个科室的专家会诊,考虑到老人心肺功能弱、基础疾病多,评估了手术风险后,定制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中,一颗钢钉突然卡壳,龚韶华凭借多年的经验,反复调试角度,手上都磨出了水泡。

最终用45分钟完成了手术,术中出血量只有50毫升。   其实那段时间,龚韶华的父亲因为突发脑出血昏迷,在另一家医院住院,他刚护理完父亲,就赶回来给顾奶奶做手术。   手术后,顾奶奶恢复得很好,还在病房里过了97岁生日,她切蛋糕的时候,龚韶华就在一旁欣慰地看着。   王铮和龚韶华的故事,虽然场景不同,但都体现了医患之间的友好。   王铮用一个肉夹馍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龚韶华用乡音安抚了老人的不安,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让医患关系变得温暖而真诚。   这种友好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结果。

0 阅读:1118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66

用户11xxx66

8
2025-07-22 14:52

多些像王大夫这样的医者,百姓就有福了

吴双喆

吴双喆

1
2025-07-22 16:14

给好大夫点赞!外地就医每多等一天就会多一笔开支、多一天的煎熬。

用户13xxx00

用户13xxx00

1
2025-07-22 16:26

医生的工作很累,心也很累,不容易。

趣谈社会呀

趣谈社会呀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