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辈子的痛!”!江苏,一位在南京生活20年的出租车师傅,面对乘客的询问,

毕涛聊社会 2025-07-21 18:17:32

“中国人一辈子的痛!”!江苏,一位在南京生活20年的出租车师傅,面对乘客的询问,他表示不敢进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随后更是哽咽地说:“太沉重了,每次听到防空警报,心里就酸酸的!”网友: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2024年10月13日上午10点01分,防空警报准时响起,南京全城的车辆停了下来,行人驻足,司机走出车门,所有人都在默哀。   谈师傅(化名)也停下了车,他摘下帽子,低着头站在路边。警报声像一把刀,一下一下割在心上。   在南京生活了20年,谈师傅对这座城市的每条街道都了如指掌,可唯独有一个地方,他始终没有勇气踏进去。   “每次路过纪念馆,看到门口那个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雕塑,我就受不了。”谈师傅说着,眼圈红了。   住在纪念馆附近的李阿姨说,她每年这一天都会去献花,但从来不敢在里面待太久,“看到那些照片,那些数字,心里太难受了,30万啊,那是30万条人命。”李阿姨擦着眼泪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6周时间里,30多万中国军民遇难。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家庭的破碎,87年过去了,这道伤疤依然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隐隐作痛。   谈师傅记得,他第一次知道南京大屠杀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候还小,只觉得日本人很坏,长大后,特别是来到南京后,他才真正理解了这段历史的分量。   “我载过不少外地游客去纪念馆,很多人下车时都是红着眼眶的。”谈师傅说,有个东北来的大哥,出来后在车上哭了一路。   那位东北大哥告诉他:“我爷爷就是抗日战争的老兵,看到这些,我终于明白爷爷为什么一辈子都恨日本鬼子了。”   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都会举行公祭仪式,这一天,整座城市都在哀悼,学校会组织学生默哀,单位会降半旗,市民会自发去纪念馆献花。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这一天定为法定纪念日,就是要让所有人记住这段历史。 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参观者的感受,有人写:“第一次来,哭了一路。”有人写:“带孩子来的,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国耻。”   90后小王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说自己上中学时第一次去纪念馆,出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   “那些照片太震撼了。特别是万人坑的场景,真的让人窒息。”小王说,从那以后,她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据统计,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经不足40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夏淑琴老人是其中之一,当年她只有8岁,一家9口人有7人被日军杀害,这些年,她一直在为历史作证,告诉世人真相。   “我要活着,要把真相告诉更多人。”这是夏奶奶常说的话。她的坚持,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谈师傅说,他虽然不敢进纪念馆,但每年都会带孩子去雨花台、中山陵这些地方,给他们讲南京的历史。   “不能忘啊,忘了就对不起那些死去的人。”谈师傅说,这是他能做的最简单的事。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讨论,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转发、点蜡烛、写感想。   历史不能被遗忘,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正如一位历史老师说的:“我们记住苦难,是为了珍惜今天,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谈师傅最后说了一句话:“希望我的孙子那一代,能生活在一个真正和平的世界里。”   这或许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为了让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对此您怎么看?

信息来源:冀时--《网约车师傅在南京生活20年 不敢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太沉重了,听刭防空警》

0 阅读:1
毕涛聊社会

毕涛聊社会

欢迎关注,你可能会喜欢的聊天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