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时,《堪培拉时报》曾为美国军舰通过台湾海峡辩护时宣称:“如果中国愿意,可以派军舰穿越巴斯海峡。” 巴斯海峡是一条连接印度洋与南太平洋的自然航道。它东西长约298公里,南北宽度在128至240公里之间,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作为维多利亚州与塔斯马尼亚岛的天然分界线,巴斯海峡在地理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历史航海中的一座里程碑。 海峡的得名源于英国航海家乔治·巴斯(G. Bass)。1798年,巴斯率领船队首次穿越这片水域,完成了横跨海峡的壮举,并因此使这片海域永久铭刻上了他的名字。然而,巴斯海峡的历史远远早于这一事件,它的形成与地质演变密切相关。科学家推测,巴斯海峡原本是澳大利亚大陆的一部分,随着新生代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发生,地壳相对下沉,海水逐渐侵入,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海峡。 地理上,巴斯海峡的水深相对较浅,平均深度为70米,最深处也不过155米。这使得海峡成为一条通行相对不太复杂的航道。然而,巴斯海峡的水域环境却极为复杂。受南大洋塔斯曼海强烈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海峡区域的风浪十分汹涌。风暴和强流的交织,使得巴斯海峡成为了航海历史中险象环生的水域。19世纪的航海史中,因海峡的风暴和复杂水流,常常有船只沉没的记录。 巴斯海峡的两端,纵列的岛屿也成为了海峡的一道天然屏障。这些岛屿增添了航行的复杂性,还使得巴斯海峡的地理形态更显独特。从西侧,海峡通向印度洋,经过金岛后,航道进入更加广袤的海域;东侧则通过弗诺群岛,与塔斯曼海相连,为航道的通行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尽管海峡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性使得航行不易,但它作为沟通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依然吸引了无数航海家和商船的探险与航行。巴斯海峡的存在,使得维多利亚州与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交通往来变得更加便捷,尤其对于那些寻求跨洋航行的船只来说,巴斯海峡的穿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直到2025年的初夏,一支中国海军舰队缓缓驶入澳大利亚悉尼港。这支舰队的到来,是应澳大利亚政府的邀请。三年前,中澳两国就已商定了这次访问。然而,就在中国海军即将踏上澳洲土地的时刻,一些澳大利亚媒体却对这支友好访问的舰队翻脸无情,将其描绘成对澳大利亚的"威胁"。 就在三年前,当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时,《堪培拉时报》还曾为美方辩护,认为中国也可以派军舰穿越巴斯海峡。然而如今,面对中国海军的到访,这家媒体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对于澳媒的这种反复态度,不少评论人士表示不解。一位不愿具名的外交官这样说道:"同样是军舰访问,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舰来澳大利亚,就是'例行访问',体现了'海洋自由'的原则。而中国军舰应邀来访,却成了'威胁澳大利亚'?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难道中国军舰就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进行正常的国际交往吗?" 这位外交官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在很多人看来,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军舰访澳的负面报道,反映出他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在他们眼中,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都是正当的,而非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就是"威胁"和"挑衅"。 面对西方媒体的"威胁论",中国官方及民间都表现得十分淡定。正如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所说:"我们是应邀来访,履行三年前的承诺。中国海军此行,旨在增进中澳两国的军事互信,深化双方友谊,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至于个别媒体的不实之词,我们不会放在心上。" 2022年,当时美国军舰通过台湾海峡,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面对质疑,《堪培拉时报》为美方的行为进行了辩护。该报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如果中国愿意,他们也可以派军舰穿越巴斯海峡,这是他们的自由。"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将其视为澳大利亚媒体对中国军舰活动持开放态度的表现。毕竟,澳大利亚是美国的重要盟友,澳媒公开为美国军舰辩护并不令人意外,但同时又表示欢迎中国军舰访问,这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确是一个相对积极的信号。 然而,三年后的今天,中国海军遵义舰编队真的来了,而且是应澳大利亚政府的邀请而来。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和谐友好的访问,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澳大利亚媒体的态度却发生了大转弯。他们不再欢迎中国军舰,反而大肆渲染中国军舰的所谓"威胁"。 一位澳大利亚国防专家对此表示不解。他说:"三年前,《堪培拉时报》等媒体还说欢迎中国军舰访问,认为这是中国的自由。但现在他们的态度为何如此不一致?同样是军舰访问,美国的就是友好,中国的就是威胁,这不是明摆着的双重标准吗?" 这位专家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在他们看来,澳大利亚某些媒体的反应,是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他们习惯于用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去审视和评判其他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这种傲慢,使他们对自己的盟友百般容忍,对其他国家却苛刻挑剔。
一个菲律宾网友说:为什么中国对19国西太平洋大演习没有什么害怕的感觉呢?一个丹麦
【215评论】【2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