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68岁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21 13:38:44

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68岁,组织考虑到她抗战有功,本想留她一命,但是她杀害的200多名烈士的家属极力反对,纷纷控诉她的罪行,因为民愤极大,最后判处了死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7月的一天,四川什邡的刑场上,几名战士押解着一位衣着破旧的老妇人缓缓前行,她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棉袄,白发乱糟糟地垂在肩上,手里的拐杖被绑在胳膊上,面无表情,神情冷峻。 这是一张后来被档案馆收存的黑白照片的全部背景,照片中人,便是当年威震一方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她死的时候68岁,一位曾经的抗日英雄,最终以反革命罪名被执行死刑。 赵洪文国原名洪文国,出生于1881年,辽宁人,她出身普通满族家庭,小时候读过一点书,年轻时操持家业养活一家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她的生活彻底改变。 她毅然决定变卖家产,支持儿子赵侗组织抗日队伍,还亲自拿起枪与儿子并肩作战,她身手矫健,枪法准确,左右开弓,善使双枪,因此在东北一带被称为“双枪老太婆”。 抗战期间,她带领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地区活动,袭击日军据点、截断军用运输线、掩护群众转移,因为指挥得当,战斗勇敢,逐渐在民间积累了不小的威望。 据资料记载,她曾组织队伍炸毁日军军火库,还亲自参与过多次突袭行动,1939年,她的大儿子赵侗在与日军作战中牺牲,赵洪文国没有退缩,继续带队抗战。 1940年左右,赵洪文国与国民党建立了联系,蒋介石接见她后授予“游击之母”的称号,一时间她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力量重新洗牌,赵洪文国没有接受中共的劝说,而是坚定站在了国民党一边。 此时她已年近六十,却依旧活跃在四川、陕西、东北等地,国民党为她安排了“剿共”任务,她开始带领部队对抗解放军和地方基层组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赵洪文国仍未停止武装活动,她依托在川西的地形优势,联合当地残余国民党势力与土匪武装,成立所谓的“西南反共游击队”,自封司令,继续对抗新生政权。 她所率领的武装袭击了解放军哨所、杀害基层干部、烧毁群众家园,据不完全统计,在她的指挥下,共有200多名革命群众和基层干部被杀害。 许多资料记录了她当时的残暴行径,在某些地区,她的部队强迫群众交粮交钱,不从者轻则毒打,重则杀害。 一些烈士被枪决后,她还命人将尸体游街示众,激起群众极大愤慨,在清剿过程中,解放军曾多次劝降,但她始终拒不投降。 1950年初,赵洪文国在川西山区被解放军俘获,她被押解至四川什邡接受审判,由于她在抗日时期确有贡献,且年事已高,相关部门初步倾向于宽大处理。 周恩来总理曾表示应综合考虑,提出留其一命的建议,并将意见上报毛主席,但大量控诉材料和现场群众的反应很快改变了事态发展。 审判现场设在什邡县城大礼堂,前来旁听的群众爆满,烈士家属举着亲人的遗像、佩戴黑纱,排着长队陈述赵洪文国及其手下的暴行,一位老人将儿子生前的军帽交给审判人员,说这是唯一的遗物。 还有的家属情绪激动,痛哭失声,整个会场气氛压抑、紧张,多位被赵洪文国部队杀害的群众家属提交证词,详细描述了她如何组织袭击、如何处决“嫌疑人”、如何逼迫群众表态,大量材料证实她的部队在多地制造了严重伤亡和恐慌。 毛主席最终批示,认为赵洪文国虽有抗战功劳,但后期罪行累累,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若不严惩,难以平息民愤,也无法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秩序,因此,决定维持死刑判决,并立即执行。 行刑那天,赵洪文国没有说话,她只是在押解途中,经过一棵老树时停顿了一下,那是她当年抗战时接头的地方,几步之后,她抬头望向远方,又低下头继续前行。 她的遗物只有一个破旧的布包,包里装着几条旧红带和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她和义勇军的合影,她站在中间,双枪交叉,神情刚毅。 赵洪文国的死没有争议,她的抗战事迹应被记住,但她的罪行也必须承担后果,她的故事没有被遮掩,也不应被美化。 历史记录她的荣耀,也记录她的罪责,照片中的赵洪文国,是抗战英雄的影子,也是一个时代错误选择的缩影,她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成为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百度百科——赵洪文国

0 阅读:0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