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2021年,一向傲慢嚣张的美国跑到中国面前叫嚣,可这次中国却没有再惯着他,直接回怼:“与美国无关的事少来插嘴!” 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国家。核心舱内,控制面板显示中文指令,航天员操作流畅,系统稳定。 这本是自主研发的成果,理所当然用母语操作。然而,6月,美国航天官员在国际会议上公开质疑,称中文界面违反“国际惯例”,应统一使用英语。 美国媒体迅速跟进,渲染中国“破坏航天秩序”,甚至暗示中文界面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消息传到国内,网络上一片哗然,网友怒斥美国干涉内政,社交平台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 所谓“国际惯例”,不过是国际空间站的习惯。美国、俄罗斯主导国际空间站几十年,英语、俄语自然成为主要语言,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只是技术主导方的选择。 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到建造,全程自主,核心舱、推进系统、生命支持系统全由中国团队研发,技术链条完整,连螺丝钉都自产。中文界面的使用,既是技术自信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彰显。美国拿“惯例”说事,实则是对中国航天崛起的戒备。 2020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全球覆盖,精度超GPS;2021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成功,国际航天界为之侧目。中国航天发射次数2021年达55次,超美国11次,位居全球第一。 美国的焦虑还有一层原因。中国空间站不仅技术过硬,还展现开放姿态。2021年秋,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等国科学家陆续加入合作,主动学习中文界面,参与空间站实验。 欧洲团队专门聘请中文教师,研读操作手册,印度团队也在实验室适应中文系统。相比之下,美国因政治原因拒绝参与,显得孤立。网友挖出,美国航天器已悄然使用北斗导航信号,精度优于GPS,却仍在公开场合拿“惯例”压人,显得言行不一。 中国航天部门的回应简单直接。6月下旬,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明确表示,空间站是自主研发设施,使用中文天经地义,美国无权干涉。 这番话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点赞,称中国航天硬气。网上还流传一个段子:欧洲宇航员用中文喊“任务完成”,美国只能干瞪眼。 这场风波,表面是语言之争,实则是航天话语权的博弈。美国习惯了主导航天领域,英语在太空喊了几十年,如今中文冒头,他们担心影响力下滑。 中国航天的底气,来自几十年技术积累。1990年代,航天预算有限,技术起步晚,但中国一步步追赶。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成功;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2021年,天和核心舱上天。每一项成就,都靠自主研发。 网上有数据,2021年至2023年,中国航天投入上千亿,研发从芯片到推进器全链条自给。外国想“卡脖子”没门,美国的“惯例”说辞,压根站不住脚。 这场争论还暴露了美国的老套路。19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美国逼签《广场协议》,拖垮日本经济;1990年代,苏联军备跟不上,美国石油战让苏联解体。 中国不吃这套,既不搞对抗,也不当跟班,闷头干大事。空间站用中文,就是这种精神的缩影。网友调侃,美国这是“狗急跳墙”,想压中国,结果反让中国航天更出名。 2021年,中国空间站的开放合作,吸引十余个国家参与,中文界面成常态,外国科学家主动学汉语,国际航天合作格局悄然改变。
“空间站不允许使用中文!这是国际惯例!”2021年,一向傲慢嚣张的美国跑到中国面
丁香花草湖
2025-07-21 13:22:2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