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终于发现异常,俄军大炮越打越多:原来有人悄悄送来关键设备 这几年俄乌冲突打下来,有个情况让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和军事观察家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按常理,这么高强度的炮战持续不断,俄罗斯的老本该慢慢吃光了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俄军的炮弹越打越多,炮管子也越打越硬。 战场上,俄罗斯炮兵每天砸出去的炮弹,高峰期逼近4万发,即便是平常日子也得有2万多发。 这比冲突刚开始那会儿翻倍还不止,跟乌克兰那边一天平均不到2000发的火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炮火“逆生长”的现象,让西方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炮弹和设备到底是哪儿蹦出来的? 俄罗斯自己开足了军工马力,每月能产25万发炮弹,比打仗之前高了不少。 但光靠自己还不够。西方经过追踪发现,造炮弹需要的一些关键原材料,像特殊金属和化学制品,有迹象表明可能来自印度和朝鲜。 他们把苏联时代封存在仓库里的大量老旧火炮,比如2S19自行榴弹炮、BM-21“冰雹”火箭炮等,拉出来进行现代化改装。 修修整整,升级一下,这些老家伙又重新开上了战场。 俄军把翻新后的老旧火炮和新型“奥兰-30”侦察无人机,以及“火枪手”这类先进的自动化火控系统结合起来用。 无人机在天上发现目标,信息直接传到后方炮兵,短短几分钟炮弹就砸过去了。 这套高效流程的速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北约的作战标准。 西方当初想,靠着全面制裁,特别是对精密机械和部件的封锁,俄罗斯的炮管生产线很快会“荒废”。结果没想到,俄罗斯展现了很强的“回血”能力。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战场循环经济”:炮管子打废了,立刻撤下来送回工厂重造。老炮弹库存打光了,朝鲜那边又源源不断地补充供应。 在算经济账时,俄军的打法让讲究“精确打击”的西方有点吃不消,一枚俄军普通大口径炮弹可能才几千美元,而西方一枚拦截用的先进导弹动辄上千万美元。 你打我几十发炮弹,成本才顶我打你一发导弹。 为了解决乌克兰前线最头疼的“炮弹荒”,北约内部由捷克牵头,积极协调购买,向乌克兰运送了数十万发炮弹。德国也紧急拨了数亿欧元购买更多装备支援乌克兰。 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像“爱国者”这样的先进防空系统,试图拦截俄军的火箭弹和导弹。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无人机技术援助,让乌克兰能发展自己的精准打击能力,希望以此对抗俄罗斯的庞大炮兵火力。 但目前看来,俄罗斯在战场节奏上似乎仍握有主动权。他们最新的动作是大量部署“柳叶刀”这类自杀式巡飞无人机(又名“游荡弹药”),专门盯着乌克兰的炮兵阵地和后方目标打 俄罗斯的炮火为什么能“越打越壮”?说到底,这背后是一场国家工业韧性、全球供应链运作能力和战时动员能力的综合较量。 西方的严厉制裁确实给俄罗斯造成了困难,但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彻底“掐死”它的战争机器。 它反而刺激俄罗斯想方设法,建立更隐蔽、更多元的供应网络,把潜力挖深挖透。 现代化的战争,不仅是前线的士兵在搏杀,更是后方国家的工业实力、科技水平和战略意志的全面比拼。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维护自身的和平与安全,没有一条坚实的国防自主产业链、一套能应对极端压力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是极其困难的。
红军城北线爆发最激烈战斗!乌军:俄军正在包围我们!17日,乌军第93机械化步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