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死谁有理?北京,67岁老人跟儿子一同坐车,被提醒走错入口后,老人转身准备去另一个进站口。结果没想到,老人转身逆行时,被一女子的行李箱绊倒,不幸导致死亡。事后,老人的儿子耿耿于怀,要求女子赔偿62万元。女子表示,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老人,而且老人还是逆行,遂拒绝赔偿。老人的儿子不乐意了,一纸诉状把女子告上法庭,法院怎么判?(案例来源:海报新闻) 行李箱旁的判决 北京西站的广播刚报完K402次列车开始检票,刘强就拽了拽母亲王桂兰的胳膊:"妈,快点,人多。"67岁的王桂兰拎着布包,脚步有点踉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 "同志,您这票是17号口的,这边是19号,往回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指了指身后。刘强"哦"了一声,转身就要走,王桂兰却摆摆手:"你先去排队,我认得路,这就来。" 她转身往反方向挤,肩上的布包蹭到旁边小伙子的背包。人潮像往前涌的潮水,她逆着流,得侧着身子才能挪步。突然脚下一绊,"哎哟"一声,整个人侧着摔在地上,后脑勺重重磕在亮堂堂的大理石地面上。 "妈!"刘强回头时,魂都吓飞了。他冲回来抱起母亲,看见旁边站着个姑娘,脚边放着个半人高的行李箱,轮子还在微微打转。"你箱子怎么放的?"刘强的声音抖得厉害。 姑娘叫刘颖,脸白得像张纸,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收起的车票:"我、我就放脚边歇口气,她突然就倒过来了......" 王桂兰被扶起来时,还能嘟囔:"没事没事,老骨头经摔。"刘强瞪了刘颖一眼,记下她电话,扶着母亲往17号口走。刘颖看着他们的背影,蹲下去摸了摸行李箱的轮子,冰凉的塑料硌得手心发麻。 谁也没料到,这一摔竟成了永别。 火车开出半小时,王桂兰说头疼得厉害,后来直接晕了过去。到石家庄站时,120已经等在站台,拉到医院诊断是颅内出血。刘强守在ICU外,三天后,医生摇了摇头。 "我妈要是不摔那下,能走吗?"刘强给刘颖打电话时,声音像被水泡过,"你赔62万,少一分都不行。" 刘颖在电话那头哭了:"叔,我真不是故意的。您母亲是逆行,我根本没看见......" "逆行就该被你箱子绊倒?"刘强吼道,"你是死人吗?不会看路?" 调解失败后,刘强把刘颖告上了法庭。他觉得自己占理:"我妈死了,她就得赔。" 开庭那天,法庭的灯亮得晃眼。法官先看了监控:王桂兰转身逆行时,刘强已经走出五米远,没回头;刘颖的行李箱放在黄线内,她正低头核对车票信息,动作幅度很小。 "刘先生,"法官翻开卷宗,"《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他抬眼看向刘强,"车站人多拥挤,您母亲年事已高,您作为儿子,明知这些情况,却让她独自逆行穿过人群,尽到保护义务了吗?" 刘强愣了愣:"我以为她能跟上......" "以为?"法官拿出另一份证据,"监控显示,您母亲摔倒前,曾两次回头找您,脚步明显犹豫。您当时如果等她一下,或者陪她一起走,或许能避免这场意外。" 刘颖的律师接着说:"我当事人的行李箱放置在合理区域,她正常排队检票,对突然出现的逆行老人,没有预见义务。王老太太摔倒,主要是因为她对车站环境缺乏安全辨识,又疏于观察自身脚下,应承担全部责任。" 刘强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可她毕竟是因为绊倒才......" "法律讲因果,也讲责任。"法官敲了敲法槌,"老人的离世令人惋惜,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事件的核心:谁的过错导致了损害?刘先生,您母亲的不幸,更该让我们反思:作为子女,在父母需要时,是否尽到了那一点点'等一等'的责任?" 最终判决下来:驳回刘强的诉讼请求,刘颖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走出法院时,刘强手里的判决书被风刮得作响。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过马路时攥紧他的手,说"跟着大人走,别乱跑";想起刚才法官的话,突然蹲在路边,眼泪砸在地上。 刘颖站在不远处,看着他的背影,把行李箱的拉杆收得更紧了。她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没事了。以后我带您出门,一定牵着您的手。" 北京西站的人依旧熙熙攘攘。有年轻人牵着老人的手,慢慢往前走;有拎着大箱子的,会下意识把箱子往自己脚边收收。阳光透过玻璃穹顶照下来,亮得让人心里发暖——原来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在提醒我们:有些责任,比赔偿更重;有些守护,比追责更重要。
不得不看!一个在养老院住了2年的老人,说出这11个缺点11、养老院里勾心斗角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