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7-20 21:17:20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求方孝孺向朱棣低头,以换取他们的性命,没有,一个也没有。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生于1357年,自幼才华横溢,五岁能诗,九岁通五经,十三岁便以文章名动乡里。洪武年间,他被推荐给明太祖朱元璋,入朝应对,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深得赏识。但因主张仁政,与朱元璋的严苛治国理念相左,仅被授为汉中府教授。他在汉中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学生云集,声名渐起。洪武二十五年,蜀王朱椿聘其为世子师,亲赐“正学”匾额,足见其学识之重。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国策制定,力推削藩,试图巩固中央权力。他的文章刚直不阿,多次直谏建文帝,主张以仁义治国,深得君臣敬重。 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方孝孺成为建文帝的核心谋士。他亲拟檄文,斥责朱棣为叛逆,筹划以辽东、真定之兵夹击燕军,试图切断其粮道。他还密令使者潜入敌营,散布劝降文书,希图瓦解燕军士气。虽计谋未能成功,他仍坚持辅佐建文帝,力主坚守南京。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朝臣纷纷投降,方孝孺却誓死不从,被捕入狱。 朱棣深知方孝孺的才华与影响,多次派人劝降,欲借其笔撰写即位诏书,以安抚天下读书人。方孝孺不为所动,披麻戴孝上殿,痛斥朱棣为“燕贼”,甚至在纸上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彻底激怒朱棣。朱棣威胁诛其九族,方孝孺毫不退缩,回应“十族又如何”。朱棣遂下令诛其十族,不仅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还将方孝孺的学生与门生列为第十族,共计837人,悉数处死。 刑场之上,行刑持续七日,837人被逐一押至方孝孺面前处决。方氏族人、亲眷、学生,无一例外,次第赴死。令人震慑的是,无一人向方孝孺求情,恳请他向朱棣低头换取活命;也无一人向朱棣屈膝,乞求饶恕。他们或沉默,或低诵儒经,以行动彰显对忠义的追随。这并非简单的盲从,而是儒家士人骨子里对气节的坚持。方孝孺的学生,多为其门下多年,深受其刚直不阿的教诲,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亲眷们虽无学术渊源,却因家族连带,选择了与方孝孺共同承担这份悲剧。 这场屠杀的残酷,不仅在于人数之多,更在于其对儒家文化的冲击。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劝谏,杀方孝孺将绝天下读书种子。此言并非虚语,方孝孺不仅是建文帝的忠臣,更是当时士林的楷模。他的死,伴随着837条性命的陨落,让无数读书人寒心。行刑过程中,方孝孺目睹亲人学生倒下,始终站立不倒,沉默以对。他的坚持,既是对建文帝的忠诚,也是对儒家“杀身成仁”理念的践行。 行刑结束后,方孝孺被押回牢中,朱棣仍未放弃劝降,命人送去笔墨,希图他改写诏书。方孝孺推开纸笔,毫无妥协之意。最终,朱棣下令对其施以凌迟,1402年夏,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受千刀之刑,血肉模糊,直至气绝,年仅46岁。他的门人冒死收敛遗骸,草草葬于城外山坡。朱棣下令焚毁其著述,禁传其文,试图抹去其影响。然而,方孝孺的门生王稌等人暗中抄录其遗稿,编为《侯城集》,流传后世。 朱棣登基后,建立永乐盛世,迁都北京,遣郑和下西洋,开创一代文治武功。但诛十族之举,为其统治蒙上阴影。士人虽表面顺从,内心却对朝廷离心离德。方孝孺的死,成为儒家士大夫气节的象征,却也引发后世争议。有人认为,他若如魏征般投靠新主,或能保全家族与学生,继续为国效力;也有人认为,他的死捍卫了儒家道义,激励后人。万历年间,朝廷为方孝孺平反,赐祭田建祠,供后人凭吊。清同治二年,他被配祀孔庙,牌位置于曲阜,永享香火。

0 阅读:0
逗比青年说史

逗比青年说史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