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0岁女孩嫁给了一位失去四肢的志愿军,结婚55年后离世,丈夫为她披麻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19 15:56:34

1955年,20岁女孩嫁给了一位失去四肢的志愿军,结婚55年后离世,丈夫为她披麻戴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一个寒意未散的早春时节,山东沂源,村头的土路上,一头驴车慢悠悠地驶来,新娘子挽着新郎,步子小心又坚定。 人群围在张家泉村口,窃窃私语,议论的不是嫁妆的厚薄,而是那位连双臂双腿都失去的伤残军人朱彦夫。 他穿着整齐的中山装,空荡的袖管被鲜红的绸布缠紧,勉强遮住了残缺的轮廓,腰间别着几枚军功章,泛着微光。 三年前的朝鲜战场,朱彦夫在长津湖的冰雪中顽强生还,他所在连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个人躺在掩体边,浑身是血,炮火轰炸后,他被送回国内抢救,47次手术,断肢、坏死、感染,整整折腾了三年。 他回到村里时,几乎没有人敢直视他的模样,媒人送来的姑娘,一个个都在看到他第一眼时退了出去,朱彦夫从不吭声,也不表露情绪,只是心里明白,未来的路,大概只能一个人走。 那年冬天,他在东里医院老伤复发,住进病房,陈希永是那里的护士,正好在帮姑姑照顾刚出生的孩子。 她站在病床前,看着床上的男人,面容灰沉,身上包裹着层层纱布,残肢被安置在木架上,头发乱糟糟地贴着额头,病房里弥漫着酒精味,还有一股长期不散的药膏气。 她并不出众,二十岁出头,个头高挑,眉眼清秀,当知道朱彦夫的身份后,她久久没有离开。 她开始注意他用嘴咬着钢笔练字的模样,也见过他被疼得满脸汗水却咬牙坚持不哼一声,她没有问他愿不愿意结婚,只是默默应下了媒人的话。 婚后的生活并不容易,朱家的房子是泥墙瓦顶,屋内光线昏暗,米缸常年空着,第一年,靠着亲戚送来的红布和旧棉被,她硬是缝出几件像样的衣裳。 每天清晨,她先打水,把丈夫的假肢擦净,用布缠好骨头末端,再一节节地帮他穿上,穿衣的动作缓慢又精细,久而久之,她连哪一个扣子最难扣都记得清楚。 天亮后,她就去地里干活,回来时灶膛里已堆好柴火,三口锅分别煮着不同的饭:婆婆的菜炒得软烂,丈夫的窝窝头掺着些白面,她和孩子们就啃黑黑的饼子。 每当丈夫外出开会,她才敢拿出地瓜面混着糠皮的粗饼子,悄悄填饱肚子,婆婆卧病在床的那几年,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隔一小时给老人翻身、擦背,白天照顾丈夫换药,晚上守着药锅熬汤。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药味弥漫在低矮的屋顶,她一边搅动药勺,一边揉着通红的眼睛,有一次丈夫急了,摔碎了她刚端上的饭碗,滚烫的粥溅到她手上起了水泡,她只是低头收拾碎片,默不作声。 三年困难时期,全村人都勒紧裤腰带,她将仅剩的一点细粮留给婆婆和丈夫,自己啃干裂的玉米面饼。 有一回丈夫突然回家,看见她正在咬一块焦黑的东西,脸色沉下来,把自己碗里的窝窝头推给她,她不动声色地推了回去,等丈夫不在时,再悄悄拿起那块冷硬的饼子继续吃。 他们有了几个孩子,家里热闹了许多,生活却更紧了,她每天围着几口锅转,地里活也不敢落下,村里修水渠,丈夫用残肢夹着铁锨站在渠边指挥,她便背着竹篓跟在身后,时刻准备扶住他。 她怕他摔倒,也怕村民看见他的尴尬,她没读多少书,却教村里妇女识字,编草鞋、做针线活。 晚年的朱彦夫中风,卧床不能动弹,她仍然照料如初,每日为他换洗、擦身、剪指甲,直到那年春天,她咳嗽得越来越重,喘气都困难,去医院确诊后是晚期肺癌。 病床上,她始终紧握丈夫的衣角,即使眼神开始迷离,也努力睁开眼看他一眼,她走的那天,村民自发披麻带孝。 朱彦夫不顾阻拦,坚持亲自披麻,他用仅剩的残臂撑起身体,一步一挪走在送葬队伍里,神情木然,脸上没有泪水,只有倔强。 那年清明过后,他开始学着自己穿衣、吃饭,别人劝他请保姆,他摇头,他用嘴含着钢笔,在日记本上写下她的名字,他说,他欠她的太多,这点小事,必须自己来。 她离开第100天,他学会自己系鞋带,那天他坐在老槐树下,翻开泛黄的日记本,写下那行字:“她是我的手,现在我得学会做她的影子。”他把爱化作忍耐,把思念化作行动,继续活在她曾守护过的每一天里。 一段爱情,能否穿过岁月风霜,不靠誓言,不靠承诺,只靠一个人愿意给,一个人懂得记得,他们没有鲜花,没有戒指,有的只是五十五年晨昏相守,一颗心与一双手的故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爱情故事:“红嫂”陈希永做了朱彦夫55年的“拐杖”——中国山东网

0 阅读:34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