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

瑶星隐雾岚 2025-07-18 20:00:19

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卫员突然冲进来报告:“伟人来了!点名要见您!”饭碗还没放下,陈昌奉一激灵,连忙转身就跑,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他加入了红军,那年他才14岁,个子瘦小,枪拿不稳,被安排在司号班学吹军号,每天天不亮就吹起床号,晚上吹熄灯号,白天还要站岗放哨,他勤快、聪明,朱德总司令注意到了他,把他调去身边当勤务兵,那时,他开始学着为部队首长收拾行李、准备干粮、照料生活起居,他从不偷懒,哪怕是最琐碎的事,他也做得井井有条。 1934年,红军准备长征,毛泽东点名要陈昌奉做他的警卫员,那时,他已经是个在部队里有口皆碑的好兵,从那天起,他不再吹军号,而是开始随毛泽东一起走上了长征的路,一路上,他的任务是保障毛泽东的安全,照料他的生活,每天行军,他总是走在靠前的位置,时刻警惕周围的动静。 长征路上最难的是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山上的气温低到零下二十度,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陈昌奉在棉衣夹层缝了辣椒粉,希望能驱一点寒,他还会偷偷在棉袄里揣上一块烤土豆,等到毛泽东胃病发作的时候,就掏出来给他吃几口,尽量保住一点热气。 那一年的夏天,红军正在穿越草地,敌机突然从天而降,投下炸弹,警卫班长胡长保扑在毛泽东身上挡住了爆炸,自己却受了重伤,陈昌奉冲过去时,只抓到了他染血的衣角,后来,他亲手处理了胡长保的遗体,把他的遗物收好,包括一块铜纽扣和一张照片,这些东西,他一直带在身上,直到长征胜利,才交给组织。 到达陕北后,组织决定挑选一批年轻干部去红军大学学习,毛泽东推荐了陈昌奉,他带着一块铅笔头和几本书离开了主席身边,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后来,陈昌奉在红大读了八个月的文化课,他没有上过学,但学习很刻苦,毛泽东曾经对他说过,“等革命胜利了,你要当个有文化的人”,这句话,他一直记着。 抗战爆发后,陈昌奉被安排到了山东,先在八路军115师工作,后来调到山东军区,他参加了许多战斗,包括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他从一个普通战士一路升任团长、副师长,1955年授衔时,他被评为大校,获得了多个勋章,包括二级八一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6年,他被任命为潍坊军分区司令员,这是一个地师级的职位,责任重大,他仍然保持着长征时期的作风,凡事亲力亲为,对下属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不放松,他常说,职位再高,也不能脱离群众,食堂伙食不好,他会亲自去厨房查看;士兵训练松懈,他会下连队督促。 1957年3月,毛泽东到山东视察农业工作,在济南时,他提出要见一见老部下陈昌奉,那天,陈昌奉正在潍坊主持一个工作会议,警卫员进来报告时,他正端着茶杯准备喝水,听到毛泽东来了,手一抖,茶水洒了一桌,他立即放下工作,登上吉普车赶往济南。 傍晚时分,他赶到山东省军区招待所,毛泽东已经在等他了,老首长见到他,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他的身体和工作情况,他简要汇报了潍坊地区部队训练和民兵建设的情况,两人谈了四十多分钟,气氛轻松却也庄重,毛泽东提起了长征途中的一些往事,比如陈昌奉在行军途中打瞌睡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还记得他生病时毛泽东拆门板给他当床的事情。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消息传来时,陈昌奉在家中设了灵堂,七天七夜不曾出门,香火不断,供桌的木头都被烛火熏黑,他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他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失去了一个曾经并肩前行的老战友。 晚年的陈昌奉身体每况愈下,但精神一直很清醒,他不愿意躺着,总是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有一次,护士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上面写着“论持久战”,那是毛泽东送他的书之一,他说,这些书,是他一生的教科书。 1986年冬,陈昌奉住进了武汉军区医院,窗台上放着一块停走的怀表和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他年轻时写的回忆录的一部分,12月下旬的一天,他突然睁开眼睛,看着窗外说:“今天是主席生日,”护士转头一看,只见梧桐树下落了一层薄霜。 三天后,陈昌奉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旁,摆着那本旧书和那块怀表,没有人知道他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的是夹金山上的雪,还是济南招待所里的石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生,他忠诚不改。 在南昌的一座纪念馆里,有一个展区,左边是陈昌奉的军服,右边是一块怀表,解说员总会说,这两件展品之间隔着三十八年,也隔着一整段革命的历史,从一个扛不动枪的孩子,到一位将军,他走的是一条用忠诚与信念铺就的路,世人或许记不清他的名字,但那段历史不会忘记他留下的脚印。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红军过回民区遵俗爱民留佳话;《赣南红色旅游》;《群英荟萃会昌》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