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18 19:13:24

1950年,连长刘玉明结束了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在路过汽车站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穿着破烂的女乞丐,就在他踏上车厢的那一刻,一种莫名的不忍让他回头一望,惊讶地发现那位女乞丐正拼尽全力地追赶着即将开动的汽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春天,徐州的风里还带着些许寒意,连长刘玉明刚结束军旅生涯,准备转业离开部队。 他走在汽车站的站台上,身上穿着干净笔挺的军装,胸前佩戴着几枚军功章,背上背着帆布挎包,神情肃穆,站台上人来人往,都是等待回乡的人,他低头查看手里的车票,抬脚准备登车。 站台角落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她头发凌乱,脸上积满尘土,衣角破碎,脚上的布鞋早已磨得开口,身形瘦削,眼神暗淡无光。 这样的景象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战乱刚刚结束,到处是逃难的百姓,乞讨的人也时常可见,刘玉明扫了她一眼,没有停下脚步,踏上了车厢。 车门合上的一瞬间,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车子开始缓缓移动,车厢外的尘土被扬起。 刘玉明本能地回头望了一眼,正看到那位破衣女人拼尽全力朝车子奔来,身子几乎要摔倒,她的嘴唇一张一合,喊出的话语被风吹散,听不清楚。 那一眼,让刘玉明心头猛地一震,他死死盯着窗外,车轮下的碎石嘎吱作响,耳边全是引擎的轰鸣声,他大声拍打车窗,喊司机停车,车停下,他几步冲下车,逆着人流奔向那女人。 女人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息,额头沁满冷汗,她抬起头,眼里满是泪水和尘土交融的痕迹,她静静望着眼前这个人,仿佛要将他刻进心里,刘玉明站在她面前,久久没有动。 六年前的记忆翻涌而来,1944年夏天,刘玉明在洙边村响应参军号召,临走前与一个叫梁怀玉的姑娘成了亲。 那年头没有婚礼,只有一碗热汤和两杯交杯水,新婚夜过后,他便随队离开,再未归家,战争一年接着一年,他从士兵升为排长、连长,转战多地,通讯不畅,一封信都未能寄出。 而梁怀玉在村中照顾年迈的公爹和幼小的小姑,她日日下地干活,夜晚缝衣浆洗,日子清苦,却从未听说她有怨言,村里人劝她改嫁,她总是摇头,说男人还活着,她相信总有一天能见到他。 听说部队在徐州,她曾几次徒步前来,第一次天寒地冻,路上丢了干粮,在城里饿了两天。 第二次遇上残兵堵路,被迫绕行,走了三天三夜,第三次带着几个红薯干和饼子,从乡里赶到九里山营房,终在营门外等到了正要离队的刘玉明。 她站在人群后,看见那个身姿挺拔的男人肩上挎着行李,跟身边的战友道别,他与她记忆中的模样并无太大变化,只是面容多了些刚毅。 她不敢靠近,怕自己这一身破衣让他难堪,直到他要登车,她终于忍不住奔跑起来,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追。 重逢后,刘玉明将她带入营部,两人补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满身泥灰,衣角卷起,他的手搭在她肩上,袖口露出洗白的衬衣边,照片背后写着四月十三日重逢于徐州车站。 几日后,刘玉明被分配到临朐公安局任职,梁怀玉回到沂蒙老家继续照顾老人,那年他三十岁,她二十八岁。 他向她承诺,等一切安顿下来,就接她与家人团聚,她送他到村口,站在槐树下,看他背影消失在山道尽头。 此后多年,两人通信往来,他在城市里工作,她在山里耕种,每年收成时,她会寄去些干粮和手织毛巾,他也在逢年过节时寄回药品和罐头,生活平淡但真实。 1980年,刘玉明退休,他背着行李,穿着旧军装,坐了一夜长途车回村,推开门时,屋里亮着煤油灯,梁怀玉正教孙女穿针引线,她抬头看他一眼,又低头继续动作,他坐下,靠着门框,没有说话。 从此两人一同生活,他帮着砍柴、修屋,她做饭洗衣,过起久违的日子,村里人都说他们像年轻时候的新婚夫妻。 每当有人问起那年重逢,她总是笑着不语,刘玉明有时会把那张老照片拿出来,坐在门前慢慢擦拭,眼神沉静。 2002年冬天,梁怀玉病逝,刘玉明在山坡上为她立碑,碑文他亲自凿刻,字迹不工整,却格外深沉,末尾写着六个字:“那年回头,终生不忘。”他将一张老照片和几枚发黄的奖状一起放进了棺木。 之后他常独自拄杖上山,站在墓前许久不语,村里人见他背影,轻声说起:“玉明爷又去陪怀玉奶奶说话了。” 直到晚年,他始终记得那个车站上奔跑的身影,那不是一场重逢,而是一生未完的约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巾帼学党史】讲巾帼英雄故事(30):梁怀玉

0 阅读:2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

幽默风趣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