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你一针我一针,昔日疫苗之王科兴,靠新冠疫苗狂赚上千亿,分红500多亿,创下历史记录,但万万没想到,风光背后,是真假董事会之争。拉锯八年,竟得靠英国人拍板,来决定董事会席位,是否判给了一个由华裔科学家操盘的美国基金。 这场纷争的导火索,发生在2018年,一个名叫李嘉强的美籍华人突然浮出水面。他的出现,让科兴内部的权力平衡彻底被打破。 李嘉强是个精明的投资人,拥有哈佛医学博士学位,深谙生物制药领域的门道。他从2013年起就悄无声息地在二级市场收集科兴控股的股票,用亲戚和多个账户分散买入,始终控制在披露线以下。 经过数年的低调操作,他积累了33%的股份,一跃成为科兴控股的最大股东。他的策略像是在下一盘大棋,耐心等待时机。 2018年,科兴的两位创始人尹卫东和潘爱华的矛盾公开化,内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李嘉强看准机会,公开站队潘爱华,联手通过投票将尹卫东的董事会成员全部踢出局。 尹卫东猝不及防,迅速反击。他启动了“毒丸计划”,向其他股东低价增发新股,稀释了潘爱华和李嘉强的股份比例,暂时稳住了自己的控制权。 他还将李嘉强告上美国法院,指控其隐瞒持股信息,试图非法夺权。但李嘉强不为所动,冷静应对,将战场转向英国,因为科兴控股注册在开曼群岛,最终裁决权在英国司法体系。 这场内斗的根源,源于尹卫东和潘爱华这对创业伙伴的分道扬镳。 潘爱华是北大生物系的高材生,创立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拥有丰富的资本和资源。他看中了尹卫东的技术,出资500万帮他完成临床试验。 2001年,两人携手创立北京科兴,尹卫东负责研发生产,潘爱华主抓资本运作。他们的合作模式互补,很快让公司走上正轨。 2003年,SARS疫情让疫苗行业迎来风口,科兴决定赴美上市。为满足监管要求,两人设计了复杂的股权结构。 尹卫东控制境外上市主体,持有北京科兴73.09%的股权,而潘爱华的未名集团持有26.91%,并担任北京科兴董事长,拥有一票否决权。 这种结构看似平衡,实则埋下隐患。2009年,科兴控股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后,潘爱华试图将自己的股份并入境外公司,成为大股东。 不料,合作伙伴赛富基金倒戈,联合尹卫东收购散户股份,计划私有化公司并回内地上市。这让潘爱华意识到自己可能失去控制权,愤怒之下,他联合中信并购基金和未名医药,发起对尹卫东的全面反击。 双方从公告互怼升级到抢公章、换门锁,内斗愈演愈烈。科兴的股票也在2018年被纳斯达克强制停牌,股价定格在6.47美元。 新冠疫情的到来,让科兴凭借疫苗赚取了上千亿收入,账面资金充裕。这笔巨额财富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也催生了那场540亿人民币的分红计划。 这笔分红是尹卫东的策略,通过将公司73%的现金派发给股东,吸引更多支持者巩固自己的阵营。2025年,英国枢密院裁定尹卫东的“毒丸计划”合法,李嘉强和潘爱华的董事会无效,尹卫东赢得控制权。 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从兄弟携手到反目成仇,再到外资介入,充满了戏剧性。科兴的巨额分红不是胜利的庆祝,而是资本博弈的工具。 这场纷争让人感慨,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需要技术和市场,还需要清晰的治理结构。复杂的股权设计和权责不清,让科兴付出了停牌六年、管理内耗的代价。 创业者或许该从中吸取教训,稳定的公司治理,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
三针科兴疫苗的钱,最终装进了谁的腰包?一家停牌六年的中国疫苗公司,突然砸出53
【160评论】【113点赞】
用户13xxx31
我只说我擦。
黑色眼睛
美国病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