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16%,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8.3%。超2.8亿农民工“进城未落户”,在城乡间漂泊。他们住在城中村的握手楼里,孩子上不了公立学校,生病不敢去大医院,这不是“城市化成果”,而是制造了新的社会裂痕。 当城市像黑洞一样吸走农村的青壮年,留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西部某乡镇4万户籍人口,实际常住只有4000人。田野里劳作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留守儿童在破教室里上课,村委会连个像样的干部都选不出来。并且,传统乡土文化正在消失——会唱皮影戏的艺人没了传人,老祠堂改成了麻将馆,连过年都没了年味。 这种空心化带来的是恶性循环:年轻人越走,农村越穷;农村越穷,年轻人越不愿回来。温铁军团队在全国14个省的试验发现,很多村庄的耕地被抛荒,宅基地闲置率超过30%。由于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地板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温铁军的乡村建设思路,不是要让农村回到过去,而是探索一条城乡共生的新路。在浙江余村,曾经的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村民开民宿、卖山货,年收入翻了几番;在四川明月村,艺术家们把老瓦房改造成工作室,吸引游客体验陶艺,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这些案例证明,农村不是只能输出劳动力,也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头。 国家层面也在行动,2025年发布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到2027年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提升。河南兰考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农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5680元增长到2023年的1.8万元;浙江瑞安搭建涉农部门合作平台,让农民合作社对接市场,农产品溢价率超过40%。 真正的现代化,不该是城市对乡村的碾压,而应是两者的双向奔赴。温铁军团队在福建试验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模式,让城里人周末来体验农耕,农民把新鲜蔬菜直供城市社区,双方都得了实惠。这种模式打破了“农村生产、城市消费”的单向流动,让城乡成为命运共同体。 乡村还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根脉。那些老房子、老习俗、老手艺,是我们区别于西方的文化基因。就像陕西袁家村,把传统小吃作坊集中起来,不仅留住了乡愁,还成了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的网红村。这种文化自信,正是破解“西方中心主义”迷思的关键。
莎莎参加活动,看看莎莎迷糊的眼神,又出洋相,笑不活了。莎头参加中国邮政与中国乒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