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消息传来,当年和诸葛亮同被刘备指定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失声痛哭:“我再无出头之日了!”不久后,便悲愤而亡。 公元223年,白帝城。 刘备病危,把年幼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丞相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李严。 刘备的安排很清楚,让诸葛亮主管朝中大事和军事,是正职;让李严做副手,主管后方和京城的防务。 可以说,在刘备去世的那一刻,李严是整个蜀汉政权中,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人。 李严这个人,很有才能,尤其擅长处理地方行政和后勤事务,他治理的地方,总是井井有条。 但是,他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想的是如何完成刘备的遗愿,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李严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诸葛亮在成都主持大局,后来又为了北伐,常年驻扎在汉中。 而李严则被派往永安,负责镇守东大门,防备东吴。 这一下,他就远离了权力的中心。李严心里很不平衡,好几次向诸葛亮要求,希望把自己管辖的五个郡合并成一个州,让自己当刺史,但都被诸葛亮拒绝了。 真正让李严和诸葛亮彻底决裂的,是公元231年的第四次北伐。 那一次,诸葛亮率领大军,再次出兵祁山,李严负责在后方督运粮草。 这是北伐战争中最重要的任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环节上,出了大问题。 因为那年夏天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粮草的运输跟不上了。这本来是天灾,但李严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动起了歪脑筋。 他先是派人给诸葛亮送信,说粮草供应不上,劝诸葛亮赶紧退兵。 诸葛亮在前线打了几个胜仗,正准备扩大战果,但没有粮食,仗是打不下去的,只好无奈地下令全军撤退。 可就在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却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他假装很惊讶地对朝廷里的人说:“军粮明明是充足的,丞相为什么要退兵呢?”李严想把贻误战机的责任,全都推到诸葛亮身上。 更过分的是,李严还上奏给后主刘禅,说诸葛亮这次退兵,是假装的,目的是为了引诱敌人,好打个大胜仗。他想用这种方式,欺上瞒下,把自己运粮不力的责任,掩盖得一干二净。 但李严没想到,诸葛亮早就把他前后写的信件,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把李严写的那些自相矛盾的信件,一封封地拿了出来。证据摆在面前,李严无话可说,只好认罪。 最终,经过朝议,李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一个叫梓潼的偏远地方。 虽然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但诸葛亮并没有把事情做绝。他依然让李严的儿子李丰继续当官,并且还写信给李丰,暗示说,只要你父亲能真心悔过,将来不是没有官复原职的机会。 正是这句话,成了李严在流放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在被流放的几年里,李严心里很清楚,整个蜀汉,有能力、有威望并且有可能重新启用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 李严虽然心里恨诸葛亮,但也知道,只有诸葛亮才能救他。他盼着有一天,诸葛亮北伐成功,或者念及旧情,会把他召回去。 所以,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消息时,他所有的希望,瞬间就破灭了。 李严知道,诸葛亮一死,朝中的大权会落在蒋琬、费祎这些诸葛亮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手里。这些人,只会严格执行诸葛亮生前的决定,绝不可能重新启用一个犯过大错的人。 诸葛亮活着,李严还有一丝希望;诸葛亮死了,他的仕途就彻底画上了句号。 不久之后,这位曾经的托孤重臣,就在这种巨大的悲愤和绝望中,病死了。#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消息传来,当年和诸葛亮同被刘备指定为托孤大臣的李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7-17 21:57: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