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

彭丽说 2025-07-16 23:22:18

234年诸葛亮刚去世,安汉将军李邈就上书身穿重孝的刘禅:“诸葛亮去世,应该举国欢庆!陛下怎么还为他身着孝衣呢?”刘禅看了奏折后,立即就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叹服的处理…… 李邈,字汉南,来自益州广汉郡郪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三台县。他家在当地挺有名,兄弟几个里,李朝、李邵才华出众,连早死的弟弟都被人称为“李氏三龙”,名声响得很。李邈虽然没被算进“三龙”,但靠着自己的本事,也在蜀汉混得不错。 早年他在刘璋手下当过牛鞞县长,管过地方事务。到了214年,刘备拿下益州,李邈被提拔为益州从事,负责州里的文案工作。有一次新年宴会上,他当着刘备的面批评夺益州不地道,差点被砍,幸亏诸葛亮替他求情捡了条命。后来他当过犍为太守、丞相参军,一路升到安汉将军,还跟着诸葛亮北伐过。他劝过别杀马谡,可惜没被听进去。到了234年诸葛亮去世,他的命运彻底翻了篇。 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一片哀声。刘禅身为皇帝,身穿重孝亲自祭奠,谁都看得出来他对诸葛亮的感情有多深。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邈却递了份奏疏上去,大意是:诸葛亮死了是大好事,国家从此太平,陛下不用穿孝衣,应该带着大家一起庆祝。这话说得太离谱,简直像在刘禅伤口上撒盐。 李邈在奏疏里还引经据典,拿汉宣帝杀吕禄、霍禹的事举例子,说这俩人虽然未必真想造反,但因为权势太大威胁皇帝,所以死了是好事。他觉得诸葛亮也是这样,手握兵权,朝政一把抓,活着就威胁皇权,死了反倒能让国家松口气。可他没料到,刘禅压根不这么想,直接被气炸了,当场下令把李邈抓起来砍了。 刘禅这回处理李邈,速度快得让人咋舌。接到奏疏,他没犹豫,直接摔了折子,下令处死,连个审问过程都没走。这不光是因为生气,更是在朝野面前立了个规矩:谁敢对诸葛亮不敬,谁就得付出代价。要知道,诸葛亮活着时对蜀汉那是鞠躬尽瘁,死了连家里都没啥余财,刘禅把他当“相父”,感情不是一般深。李邈这时候跳出来说风凉话,等于是撞枪口上了。 这事传出去,朝臣们都老实了,没人再敢乱说话。刘禅用李邈的命,向所有人证明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有多坚定,也让那些可能有小心思的人掂量掂量后果。 李邈敢这么说话,肯定不是脑子一热。他可能觉得自己看透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以为诸葛亮掌权太久,刘禅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想借着这个机会表忠心,顺便捞点政治资本。毕竟历史上也不是没这种事,皇帝和权臣之间总有些微妙关系。可惜他算错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是真挚的,根本没那种猜忌。 还有种说法,李邈本身性格就耿直,爱说大实话。早年他敢当面怼刘备,后来也劝过诸葛亮别杀马谡,这回可能是真觉得诸葛亮权势过大,死了对国家好,才忍不住上书。但不管啥原因,他都低估了刘禅的反应,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 李邈死了,这事算是暂时平了。蜀汉朝廷接着尊崇诸葛亮的政策,蒋琬、费祎这些人接手,继续北伐大业。可惜蜀汉国力已经不行了,折腾来折腾去,到263年还是被魏国灭了。李邈这事虽然只是个小插曲,但也让人看出蜀汉内部君臣关系没那么简单。诸葛亮的地位太高,刘禅又太信任他,别的官员想插一脚,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翻车。 李邈的死,其实也给后人留了个教训:说话得看时候,站队得看人。他要是早点摸清刘禅的心思,也不至于落得这么个下场。 后人对李邈这事的看法不太一样。有人觉得他算忠臣,敢说真话,担心诸葛亮权势太大威胁刘氏江山;也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毕竟诸葛亮救过他,他却在人家死后蹦出来踩一脚。不过从史书上看,诸葛亮的功绩和忠诚没啥争议,刘禅对他的信任也是实打实的。李邈这回纯属自己判断失误,撞上了刘禅的底线。 这事闹得不大,但挺有意思。它让人琢磨,在那个乱世里,忠诚和权力到底是怎么掰扯的?李邈是真傻还是太精?刘禅是太冲动还是故意杀鸡儆猴?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0 阅读:80
彭丽说

彭丽说

彭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