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的江山,最终被司马家夺走,一般人们都主要归责于曹爽。 正是曹爽这个怯懦

彭丽说 2025-07-15 22:39:29

老曹的江山,最终被司马家夺走,一般人们都主要归责于曹爽。 正是曹爽这个怯懦又自大的家伙,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最后自己被干掉不说,老曹家的权力棒也拱手让给了司马。 其实···不是曹爽无能,而是···老曹家,真的没有什么人才了! 魏明帝去世前,想要扶持一批诸夏侯曹子弟给老曹家保驾护航,但其实那些家伙一个不如一个,还不如曹爽呢! 那么,问题来了。 当年人才鼎盛的诸夏侯曹,为什么这么快就人才凋零了呢? 把板子全打在曹爽屁股上,痛快是痛快,可仔细琢磨琢磨,真有点冤枉他了。想想看,高平陵那会儿,曹爽身边站着谁?夏侯玄倒算个名士,可搞政治手腕差得远;曹羲、曹训兄弟?更像是曹爽的高级跟班。环顾四周,老曹家(包括诸夏侯曹)能挑大梁、能跟司马懿掰掰腕子的,一个都没冒出来。魏明帝曹叡临咽气前,眼巴巴想从宗室亲贵里扒拉几个靠谱的帮手,结果呢?扒拉来扒拉去,矬子里拔将军,最后还得靠曹爽。这本身就够讽刺了,不是曹爽多行,实在是同行衬托得太惨烈。 这就奇了怪了!曹操创业那会儿,麾下诸夏侯曹是何等风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哪一个不是能独当一面、威震四方的大将?怎么传到曹叡、曹芳这儿,才两三代人的功夫,老曹家和夏侯家的“人才库”就像被掏空了似的,只剩下些庸碌之辈?这人才断层,断得也太陡峭了吧? 根子,恐怕早就埋下了,而且埋得挺深。 第一刀,得算在曹丕头上。这位爷一登基,搞了个影响深远的“九品中正制”。听着挺美,选拔人才嘛。可实际呢?这制度慢慢变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工具。啥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寒门才子上升的路,被世家们用“门第”这块大石头堵得死死的。曹操当年“唯才是举”,管你盗嫂受金,有本事就用!这份不拘一格的气魄,到了儿子这儿,丢得一干二净。结果就是,真正有能力的寒门精英进不来,而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诸夏侯曹子弟呢?他们还需要像父辈那样拼命吗?躺在“铁饭碗”上混日子,它不香吗?竞争没了,压力小了,人才蜕化的温床也就铺好了。 再者,创业难,守业更难,可守业的风险和代价一样惊人。看看曹魏二代核心将领的结局:曹休,石亭之战大败,羞愤交加,背疽发作而死;夏侯尚,最宠爱的爱妾被曹丕逼死,郁郁而终;曹真,算是二代里最能打的,也是常年征战,积劳成疾,早早病逝。老一辈打江山,是真刀真枪拿命在拼;到了下一代,虽然也打仗,但身份已然是尊贵的宗室亲王、国家重臣。冲锋陷阵的锐气还在,可那份在乱世泥泞里摸爬滚打、挣扎求存的狠劲儿和韧性,随着父辈的功勋和优渥的环境,悄悄溜走了。战功是用命填出来的,可命,也真经不起这么填。顶尖人才的早逝和断层,给曹魏宗室力量的延续,狠狠捅了一刀。 还有一点,老曹家对自己人,下手也挺狠。曹丕对自家兄弟那叫一个严防死守,曹植“七步成诗”的悲愤,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宗室诸侯王被圈养在封地,形同囚徒,兵权没有,实权更别想。皇帝防兄弟叔伯,比防贼还用心。这么搞,固然暂时压住了内部夺权的风险,但也彻底扼杀了宗室人才在地方历练、成长、涌现的机会。反观司马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兄弟齐上阵,核心圈层紧密得很。司马师眼睛被文鸯惊得掉出眼眶,还能捂着伤口指挥若定,这份狠辣和担当,当时的老曹家宗室里,找得出一个能比的吗?自己把可能长成栋梁的苗子,都掐死在摇篮里了。 所以啊,当高平陵的惊雷炸响,曹爽慌了手脚,不仅仅是他个人懦弱,更是他身后那曾经显赫无比的诸夏侯曹集团,早已外强中干,后继无人。人才鼎盛的表象之下,制度的僵化、残酷战争的消耗、以及自我束缚的宗室政策,如同无形的蛀虫,早把老曹家的根基啃噬得摇摇欲坠。曹爽,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是这棵内部早已腐朽的参天大树,终于倒在了司马懿掀起的飓风面前。 人才断层,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它是温水煮青蛙,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老曹家的悲剧,与其说是败给了司马懿的阴谋,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人才梯队建设的全面崩塌。这江山丢的,憋屈,但绝非偶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彭丽说

彭丽说

彭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