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河南,女豫剧演员,在50度左右高温的铁皮棚中表演2个多小时,不料,刚谢幕就一头栽倒,她身上的戏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一个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里,一场豫剧正在进行。这种铁皮房像个蒸笼,太阳一照,体感温度至少在50℃以上。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女豫剧演员全副武装登台,身上的戏服里三层外三层,加起来有十多斤重,头上还顶着沉重的饰品。她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只靠一口气撑完了两个多小时的演出。 舞台上的她挥舞着水袖,唱腔铿锵、动作娴熟,但脸上的汗水不断往下流,衣服早就湿透了,紧贴在皮肤上。台下看客或许只看到表演流畅、嗓音圆润,却看不到她因闷热几乎喘不过气、动作开始发虚的模样。 她没有停下来,因为他们行业有个老规矩——一旦开唱,不能中断。 然而就在演出结束、谢幕鞠躬的那一瞬间,这位演员突然倒在台上,一度昏迷。后台人员冲上去,赶紧解开她的戏服,用扇子给她降温,喂下藿香正气水,甚至准备了速效救心丸。 好在抢救及时,人才慢慢醒过来。大家都松了口气,而问起她或者她的同行时,反应却出奇地平淡,“习惯了”成了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样的“习惯”,其实让人心疼。那些戏曲演员,为了表演,为了观众,为了坚守那份传承下来的艺术信念,早已习惯了高温酷暑、繁重服装下的辛苦。 七月三伏天,不少演员还要顶着烈日,在没有空调的舞台上完成一整套武戏或唱段。武生要翻跟头、走马灯,花旦也要稳住气息完成慢板唱腔,不管天气怎样,他们都得照演不误。 但这个事件也再次提醒人们:再敬业、再拼命,人的身体总有极限。 曾经有演员拍戏中暑,引发严重健康问题;也有知名演员在直播时突然晕倒。这些例子说明,长时间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再专业的人也难以抵抗身体的极限挑战。 有数据显示,像横店这样的影视拍摄基地,夏季地表温度时常超过50℃,古装戏服动辄十多斤,加上层层叠叠的内衬,演员中暑几乎成了常态。 一些剧组的中暑病例在所有健康问题中占比超过七成,而年均因高温引发的健康事故超过十起。面对这种状况,后台常备的,不是冷气设备,而是一瓶瓶藿香正气水和速效救心丸。但这只能算是应急措施,远谈不上安全保障。 让人更担忧的是,戏曲本身的生存空间本来就越来越小。观众减少,市场萎缩,演出机会难得。这些演员为了坚守舞台,或许只是为了那几百块的出场费和台下几声掌声。 但这种靠意志力硬撑的方式,能撑多久?值得吗?我们为他们的敬业鼓掌,但也该思考,除了鼓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演出单位和组织方,不能再无视演员的处境。高温预警时,该暂停就暂停,该调整就调整。应该提供降温设备,安排合理的演出时间,最起码,后台得有专业医疗人员值守,而不是只靠几瓶应急药水救场。 我们一直说“戏比天大”,但如果这句话成了不顾生命健康的借口,那就是本末倒置。 真正的敬业,不是硬扛,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的尊重。希望有一天,这些传承文化的演员们,能在安全的环境里把戏唱好,而不必拿健康去换掌声。
李金斗去天津吊唁杨少华,当天就去了南方。怪不得他没参加次日举行的杨少华人生告别会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