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

鉴史忆往呀 2025-07-16 13:41:24

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还放出狠话:“我就是死和不和她睡在一起!”30年后,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甚至拒绝四万元丧葬费,气得儿子和他断交了整整十三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季羡林是中国学术界一位被高度敬仰的名字,他的一生,贯穿了东方语言、佛教文化、印度文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大量重量级著作,他的学术地位无可置疑,但当人们视线从讲坛转向他家中的一角,便会发现,那个在知识世界里游刃有余的老人,在家庭关系中却显得格外笨拙,甚至有些冷漠。   很多人知道他是北大教授、语言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婚姻始于一次传统的包办,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季羡林还是家境贫寒的学生,父亲是山东乡下的私塾先生,母亲早逝,家中生活窘迫,那时,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在亲戚撮合下,他与同村的远房表妹彭德华结婚,彭德华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性格朴实,是典型的传统农村妇女,这段婚姻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也缺乏感情基础。   婚后不久,季羡林的求学之路越走越远,1935年,他获得出国留学机会,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这次离开,竟长达十年,其间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内局势混乱不堪,彭德华独自一人留在山东老家,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人身上,她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靠缝补浆洗、拾荒维持生计,孩子生病也只能拖着去小诊所求医,她偶尔写信到德国,信中写的多是家中琐碎和生活困苦,却很少收到回信,季羡林忙于学术,信件往往被他随手搁在书堆里,很少认真看。   1946年,季羡林回国,带着博士学位和“海归”光环,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很快便在国内学界站稳脚跟,这时的他,已是文化精英,而他的妻子,依然是那个穿着朴素、言语不多的农村妇女,他们多年未见,感情早已生疏,但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重新团聚,彭德华带着孩子从济南来到北京,希望一家人能重新生活在一起。   他们住进了北大分配的宿舍,表面上是一家三口,实际上却像三个各过各的个体,季羡林常年沉浸在教学与写作中,白天在学校,晚上在书房,吃饭时他一个人先吃,吃完后回书房继续工作,彭德华则在厨房独自用餐,他们几乎没有共同活动,也没有深入的交流,家中几乎没有笑声,更多的是沉默和回避。   1964年,彭德华因身体原因,决定长期搬到北京生活,消息传来时,季羡林的反应异常冷淡,他并不欢迎这次“团聚”,甚至主动要求将家里的大床换成两张单人床,这件事在当时被不少人知晓,成为那个学术圈不愿多谈的私事,彭德华来了,悄悄地把自己的床移到角落,从此两人分床而居,她逐渐习惯了这种冷清的生活,也不再奢望改变什么,她开始变得格外小心,每天默默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连生病时都不敢打扰丈夫。   多年过去,季羡林的学术地位越来越高,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楷模,但在家庭中,他依旧保持着距离感,他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也不关心太太的身体状况,彭德华的健康逐渐恶化,几年后,她在北京病逝,去世那一年,她已经83岁,晚年并不幸福,也没有太多温情可回忆。   她去世后,家中面临后事安排,季羡林提出由他与儿子季承共同承担丧葬费用,各出一半,四万元的支出,在当时虽不是小数目,但以他的经济状况,承担下并非难事,可他坚持分担,这让儿子极为不满,季承认为,母亲为这个家庭付出了一辈子,父亲理应承担全部费用,父子因此争执激烈,最终关系破裂,季承愤而宣布断绝与父亲的来往,这一断,就是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里,季羡林依旧潜心学术,出版著作、接受荣誉,但身边几乎没有亲人陪伴,他的晚年生活孤独而安静,他曾在文章中提及自己对婚姻的态度,说那是一种负担,是人生的一种拖累,这些话,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何对家庭始终保持疏离,但却无法抵消他在亲情中的缺席。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父子之间才有了短暂的和解,在季羡林去世前,季承重新回到他身边,照顾起病中的父亲,这场迟来的亲情修复,虽然来得太晚,却也让这段关系有了一个勉强的结尾,但彭德华已经不在人世,她所承受的孤独与委屈,再也无人弥补。   季羡林的一生,是知识与荣耀的代名词,他在语言学、佛教史、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成就,令人肃然起敬,但在家庭中,他的表现却令人唏嘘,他没有背弃婚姻,却也从未真正履行一个丈夫的情感责任,他没有离开家庭,却始终保持着情感上的旁观,他选择了学术的世界,也付出了亲情的代价。

0 阅读:71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