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深圳一家洗车行老板雇佣了16名脑瘫儿洗车,3年总收入高达120多万,可是老板却一个月只给脑瘫儿几百块的薪水,有人说老板太黑了!然而这些心智只有7、8岁的孩子们却不远万里来投奔他,请求跟他合作,甚至亲切地称他为"爸爸”! 2015年,一个普通的深圳清晨,一家并不起眼的洗车店在街角开张,没有隆重的开业仪式,也没有广告招牌,只是几位年轻人在阳光下笨拙地拧着水管,手脚不太利索,但一丝不苟地擦洗着车身,街坊路过时,常会停下脚步多看几眼,因为这些年轻人的举止,似乎和常人有些不同。 他们是心智障碍者,心智年龄大多停留在七八岁,有的是脑瘫,有的是智力发育迟缓,他们的动作慢,语言表达不清,却有一种特别的执着。 店的老板叫曹军,一个看起来朴实甚至有点木讷的中年人,整日穿梭在洗车现场,一边示范擦拭顺序,一边耐心纠正每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这家店的起点,并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而是曹军为自己儿子寻找出路的尝试。 他的儿子出生时被诊断为脑瘫,成长过程中几乎无法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基本任务,曹军跑遍了福利院和特教机构,却发现大多数地方只能提供基础照护,真正能让孩子习得一技之长、实现部分自理的机构,少之又少。 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项工作,重复性强、步骤清晰,不需要复杂的沟通或理解,却能带来正向反馈? 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辆车停在洗车行门口,工人熟练地一遍遍冲洗、擦拭,流程看起来简单明确,他突然意识到,或许,这正是这些孩子们也许可以胜任的工作,这个念头一旦生根,就变得无比清晰,他找来几个有相似家庭情况的家长,凑钱开起了这家洗车店。 最初几个月的情形,可以说是几近失控,孩子们有的把洗车液当果汁喝,有的拿水枪到处乱喷,有的把刚擦干净的车又重新打湿,更大的问题是他们对“干净”没有概念,只擦得见的地方,车底、轮胎缝隙统统忽略。 客户看不过去,有人扔下狠话扭头离开,曹军没有退缩,他回家自己画出一块铁板样板,把车身拆分成十八个清洁区域,每块区域贴上“擦十遍”的标签。 他拿秒表计时,一遍一遍带着孩子重复操作,没有捷径,每一个动作都靠时间堆积,每一滴进步都要付出双倍、三倍的努力。 几个月后,孩子们终于能独立完成清洗任务,车辆干净整洁,连挑剔的客户也开始称赞,生意逐渐稳定下来,洗车行的名气也慢慢传开,三年后,账面显示这家小店的累计营收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元。 但紧接而来的,是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波,有媒体曝光了洗车行的账本,指责店铺利用脑瘫孩子赚取利润,却只发放每人每月几百元的工资,这一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人斥责曹军“剥削残疾人”,质疑他拿孩子们当廉价劳动力。 面对汹涌的质疑,曹军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回应,他仍旧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开门,像往常一样指导洗车,安排生活起居,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那几百块工资背后的支出结构。 十六名心智障碍孩子吃住都在洗车行的后院宿舍,他们的水电、伙食、医药、衣物费用全由店铺承担,为了照顾这些孩子,洗车行还配备了专职看护和管理人员,每一项都需要成本,加上租金、设备维护、水电消耗,店铺实际上处在盈亏边缘。 有人偷偷核算过账目,发现每位孩子的实际月支出往往在两千元左右,所谓的工资,并非用来衡量劳动价值的全部,而更像是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尊严。 有一个孩子,在领到人生中第一笔工资后,拿着三张皱巴巴的纸币,跑遍整条街给每位伙伴买了瓶水,笑得格外开心,他并不完全明白钱的含义,但他知道,这三张纸是他用自己努力换来的,是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可。 另一个孩子曾经连穿衣服都要人帮忙,如今能自觉排队上岗,还会认真询问客户对洗车是否满意,他们不再是被照看的对象,而是团队中的一员,拥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风波过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主动找上门,请求加入洗车行,江西、山东、湖南等地的分店陆续成立,一些家长甚至全家迁到深圳,只为孩子能拥有这份工作,孩子们喊曹军“爸爸”,不仅因为他是老板,更因为他给予了他们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不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也有人问他图什么,他从未高谈阔论“公益”两个字,只是默默地维护着这个特别的群体,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们现在知道自己能干活,也能挣钱,这就够了。” 在这个逐利的社会中,工资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有些价值,远远超越了数字,这个洗车行,或许并不完美,但它容纳了太多无法被衡量的温柔与坚持,这不是什么壮举,却是许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善意。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半岛都市报——新闻周刊丨洗车行里“长不大的孩子”
我妹妹在深圳盐田开小吃店,每次说过来跟我团聚一下,我都叫她不要过来,我没空。我不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