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说急需稀土,蒙古二话不说立马挖了十万吨,可这边刚把稀土准备好,美国那边却突然说不用了。其实从一开始这场合作就是老美的计谋,就是为了破坏中蒙的稀土关系! 戈壁滩的风沙未定,一则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却让蒙古国对经济腾飞的憧憬瞬间化为泡影。 就在美国宣布稀土“需求迫切”的时候,蒙古国已经拿出了全部的资源,准备了十万吨的稀土矿石。 谁知临门一脚,美方一句轻描淡写的“我们暂时不需要了”,让这笔万众瞩目的买卖黄了。 这究竟是单纯的商业变卦,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地缘牌局? 要理解这出闹剧,得先看看美国挥之不去的“稀土焦虑”。 几年前,美国九成以上的稀土依赖进口,即便到了2024年,虽下血本扶持本土产业,预计仍有八成需求靠买,而其中七成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 这种被“卡脖子”的滋味,对一向高喊“自主”的美国而言,自然不好受。 于是打着《通胀削减法案》和“去中国化”的旗号,美国开始在全球疯狂布局新的稀土供应链。 手握三百万吨稀土储量的蒙古国,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入了美国的视野。 单纯寻找替代品只是第一层。 美国的算盘远不止于此,其真正目的,是想借这笔生意搅动地区局势,试图在中蒙长期稳定的资源合作中打入一根楔子。 这既是对中国供应链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拉拢蒙古国,以实现更深层地缘目标的布局。 这番许诺,对一直渴望在大国间寻求平衡的蒙古国来说,无疑正中下怀。 美国描绘的“脱离中俄、独立自主”的蓝图极具吸引力,加上高官访问、投资承诺等一系列组合拳,合作气氛一时被烘托到顶点。 蒙古国迅速调整了与中国的合作,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美国的矿产上,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了10万吨的矿石,对这种“强强联合”充满了期待。 可惜蒙古国一头扎了进去,却忽略了几个绕不开的现实难题。 首先,作为一个内陆国,蒙古并没有出海口。 美国承诺的“创造性运输方案”迟迟不见踪影,没有实打实的基础设施投入,终究是张空头支票。 更致命的是,蒙古国即便能挖出矿,但在稀土提炼和深加工技术上,与中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美国对此难道不知情吗?恐怕是心知肚明。 他们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金白银地买下这批矿石,而只是想利用蒙古国的资源潜力和急于发展的心理。 果不其然,就在蒙古国备好货后,美国以“市场变化”为由抽身而去,之前的种种承诺沦为一纸空文。 眼看十万吨原矿砸在手里,既运不出去也变不了现,蒙古国这才发现自己被晾在了半空中,彻底沦为美国地缘赌局中的一枚弃子。 俄罗斯并不打算寻找更多的买主,而且国际市场也早就被封锁了。 无奈之下,也只好回头再找中国,可谈判的筹码和时机早已今非昔比。 面对美国这番操作,中国这边却显得异常从容。 中蒙的供应链合作,本就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之上。 早在2022年,直通蒙古的包满铁路就已建成,如今承担着蒙古国约九成的矿产运输,这条战略通道的价值,不是几句口头承诺就能取代的。 中国拥有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到选矿,再到深加工,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即便美国拉上俄罗斯搞稀土开发,分离出的半成品最终还是得运到中国的包头进行深加工。 这便彰显出中国于整个稀土产业链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放眼全球,想在稀土上绕开中国,也绝非易事。 日本和法国曾计划豪掷百亿美金建稀土回收厂,想从电子垃圾里淘金,可研究发现,无论技术还是成本,都难以同中国匹敌。 美国这场精心策划的“挖墙脚”大戏,最终更像是一场准备不足的仓促表演。 它不仅没能动摇中国的供应链根基,反而暴露了自身在关键资源博弈中的策略局限。 说到底,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早已超越了矿产买卖本身,上升为技术壁垒和产业链控制权的竞争。 对于中小国家而言,面对复杂的地缘棋局,轻易相信远方大国的“锦上添花”,而疏远身边可靠的合作伙伴,最终受伤的,很可能只有自己。 而这场由技术主导的全球资源新格局,又将如何演变,继续考验着每一个局中人的智慧。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蒙古国总理去了趟美国,美国盯上了这种战略资源
美国关税战只剩下中国了!从目前美国公布的关税结果来看,只剩下中国了!而与中国谈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