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7岁的大学女教授,嫁给闺蜜66岁的父亲。婚前,她对男友说:“我不要彩礼,不要豪宅豪车,只有2个条件。”正是这个决定,让婚姻维持了65年! “婚礼要盛大,胡子必须剃掉。”婚礼前,毛彦文对熊希龄提出了两个要求。这场跨越29岁年龄差的婚姻,在上海慕尔堂的盛大婚礼中轰动全国。 毛彦文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她曾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复旦首位女教授。然而,她的感情之路充满坎坷。23岁被未婚夫退婚,后与著名学者吴宓相恋多年无果,一度决定终身不嫁。 1934年,她在闺蜜熊芷的陪同下参观香山慈幼院,结识了院长熊希龄。这位曾经的民国总理,此时已蓄须明志,誓言不再续弦。然而,毛彦文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决心。 婚礼前面对毛彦文提出的两个条件,熊希龄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在婚礼前剃去蓄了多年的长须,换上年轻装扮。婚礼当天,他容光焕发,看上去不过四十多岁,而毛彦文头戴珠冠、身披白纱,仪态万千。 婚后,毛彦文辞去教职,随丈夫打理香山慈幼院。熊希龄对她极为宠爱,每逢生日必精心准备惊喜。然而,幸福时光短暂。1937年抗战爆发,熊希龄因忧国忧民、过度操劳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68岁。临终前,他对毛彦文说:“守住慈幼院,把我带回北京安葬。” 39岁的毛彦文此后终身未再嫁。她继承丈夫遗志,在战火中艰难维持慈幼院运作,救助了无数孤儿。1989年,94岁的她终于将丈夫遗骨迁葬北京香山,完成了半个世纪的承诺。晚年的她耗尽积蓄整理出版熊希龄遗稿,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执着,她平静回答:“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礼物。”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毛彦文 新京报|《熊希龄与毛彦文婚礼》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和闺蜜也是爱上看学弟训练了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