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坐飞机,全程五个多小时,飞机上放的都是外国人的视频,下飞机时,他向机组提出意

云舟时策 2025-07-15 10:57:48

男子坐飞机,全程五个多小时,飞机上放的都是外国人的视频,下飞机时,他向机组提出意见,“吃哪家饭,端哪家碗,中国人坐的飞机为什么要放外国视频”,他表示自己下星期还要坐,并问机组人员“能不能整改?”   (信源:风闻全视角官方——男子坐飞机全程看了五个小时的国外视频,找到乘务长希望整改一下)   今年7月,一趟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一位乘客在长达五个小时的航程中,发现机舱屏幕循环播放的竟全是外国视频。   这种体验上的错位,好比是心里想着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的却是冰冷的汉堡薯条。   这位“新疆兄弟”在下机后,立刻找到机组人员,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的言辞直截了当且充满力度:“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中国人的飞机为何要播放长达5小时的外国视频?”他还特别强调,下周他仍将乘坐这趟航班,并期望能看到相应的改进。   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他小题大做,但更多人却拍手叫好,觉得这不只是个人较真,更触及了文化自信的深层议题,甚至有网友称他为“中国人的脊梁”。   对乘客来说,搭乘国内航班期望的是亲切与归属感。无论归心似箭还是开启旅途,飞机上的小屏幕都是慰藉疲惫的窗口。   若屏幕播放熟悉的中国风景、地方美食或传统文化,能带来踏实感,就像火车上看《舌尖上的中国》。   飞机小屏幕是绝佳的文化展示平台,中国丰富的素材引人入胜,此类内容能让中外乘客感受中国之美,比播放外国广告更有价值。   然而,航空公司运营者有难言之隐。空乘称机上节目单排定,更换成本高,且版权问题棘手,高质量国内纪录片版权费高昂,还有航空公司因播放镜头面临版权诉讼,这些风险让其内容选择谨慎。   此外,免签政策开放、国际旅客增多,航空公司试图播放外国视频营造“国际化”氛围。    不过,这种为“国际化”牺牲本土内容的做法真站得住脚吗?中国乘客在自家飞机上为何要迁就外国风景?这种“国际化”本末倒置。   飞机可外国制造,但服务要贴合主场乘客需求,就像去朋友家吃饭,菜要合主人家口味。中国航空公司服务中国乘客、展现中国文化是分内之事。   其实,挑战中藏着机遇,构建云端“中华文化会客厅”并非无路可走。一方面,政策引导与产业协作是重要推手。   网友提议航空公司与各地文旅部门合作,政府提供补贴,制作或购买国产宣传片。像黄山云海、东北冰雪节等资源,能提升乘客体验、推广地方旅游,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   另一方面,技术革新提供新解法。多数航班已开放机上Wi-Fi,乘客能用个人设备看喜爱内容。   航空公司可顺势将固定节目单升级为数字平台,发掘低成本国产佳作,或借鉴主流媒体经验,推出“中国风”短片,让乘客在云端感受中华之美。    归根结底,这触及的是文化自信的深度自觉。那位较真的乘客就反驳说,世界杯最大的赞助商都来自中国,我们难道会缺这点钱投入自己的文化传播吗?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之中。在国外的机场,大屏幕上播放的总是本国最引以为傲的宣传片,那种底气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为何不能如此?   别小看飞机上的这块屏幕,它是一个流动的舞台,是向国内外乘客展示中国形象的绝佳窗口。   让每一次飞行都成为一次文化体验,让旅客在中国的航班上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骄傲,这应成为一种共识,也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毕竟,当屏幕亮起,我们都希望能看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0 阅读:121
云舟时策

云舟时策

云舟史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