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陈毅夫人张茜病重弥留之际,盯着三个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妹妹不出嫁,你们谁也别分家!”一句话震住全场,也彻底改变了陈家兄妹此后几十年的命运。
1940年,18岁的张茜怀着热情的革命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不久后与陈毅结婚。
战时的婚礼上,正值年少芳华的张茜,没有洁白的婚纱,有的只是一身浆洗得朴素洁净的军装,和站在她身侧正直沉稳,和她有着同样理想的丈夫陈毅。
新婚不久,陈毅便接到了上级要求,带领部队前往苏北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命令,同为革命同志,张茜明白任务的紧迫,她没有哭哭啼啼,有的只是对丈夫坚定的支持。
婚后,张茜先后生下长子陈昊苏、次子陈丹淮和三子陈晓鲁,建国后的第一年,又再次生下女儿陈姗姗。
从20岁早早做母亲开始,张茜便辛苦地拉扯着几个儿女,全心全意支持着丈夫,以瘦弱的身躯,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实现革命,陈毅被派往各地指挥作战任务。1942年,长子陈昊苏出生,彼时陈毅正在指挥黄桥战役,战事紧急,甚至没顾上见儿子第一面。
面对着嘤嘤啼哭的幼儿,产后虚弱的张茜,没说过一句辛苦,默默将写好的祝福字条,塞进儿子的襁褓当中。
“吾儿啼声如号角”,短短七个字,寄托着初为人母的她,对儿子降生心底满满的欣喜。为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长大,张茜放弃了曾经的工作,全职在家带起了孩子。
生次子陈丹淮时,为躲避战乱,怀着七个月身孕的张茜,跟着部队转移。
转移过程中,吃住条件差,临产的张茜,最终只能在荒废的破庙分娩。没有医疗条件和医生照看,她就亲自用牙咬断脐带,将孩子用自己的军大衣裹好后,身着单衣的她,又抱着孩子继续向前转移。
之后,张茜又生下了三子陈晓鲁。
陈毅因战事奔赴前线,张茜就一边将孩子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一边不忘组织上交代的任务,担任华中建设大学财经系政治干事的工作。
张茜关心孩子细致入微,即使是困难时期,她也会省下家里分来的一点点黄豆,给孩子磨豆浆补营养。
除了生活照料外,张茜也不忘关注孩子的教育,面对儿子取得的进步和奖章,她都会真诚地夸奖。而长子陈昊苏自小便爱学习毛主席的相关著作,她就积极支持儿子思想进步。
1950年,张茜生下女儿陈珊珊,作为家中最小的,也是和平年代降生的孩子,张茜和陈毅对女儿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陈姗姗年少时爱好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夫妻俩便给她机会让她大胆尝试。
照顾家庭之外,张茜也会自学俄语,这样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女儿,让女儿也对外语产生了兴趣,也为她将来立志成为外交官打下了基础。
陈珊珊后来改名丛军,从外语学院毕业后参军成了一名护士。
张茜到医院给女儿送饭时,看着女儿累得趴在桌上睡着的场面心疼不已,可身为母亲,她也清楚女儿是在走自己想要的路,她愿意支持她。
1972年,陈毅因病去世。葬礼后不久,张茜也被确诊肺癌,但她还是利用最后的时间,完成了丈夫诗词的整理工作。
走到生命尽头,儿子也已经成家立业,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身在国外尚未成婚的女儿。她将三个儿子叫到病床前,细心地叮嘱,让其好好照顾自己的妹妹。交代完这一切后,张茜这才真正放心地合上了眼。
而无论是革命战士,还是承担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张茜一直都在默默地付出,尽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陈毅夫人的名声在外,可她却从不曾虚荣自傲,始终清醒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诚然,炮火、艰苦都不能将她真正压垮,斯人虽已逝,斯人确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