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杜月笙来到一家饭店,等了半个小时也没有座位,杜月笙等的不耐烦了,大声说道:“叫你们老板出来见我!”老板出来后,杜月笙非但脾气没了,还拿出十万元,帮助该店的老板,扩充这个饭店! 老上海人都知道,青帮大佬杜月笙是上海滩跺一脚震三响的人物。 黑白两道都要卖他面子。偏偏有这么一个饭店,杜月笙不仅不敢收它的“保护费”,还得客客气气,最后竟然自己掏腰包帮忙做大买卖。 这事就发生在董竹君开的锦江小餐。 那天杜月笙忙活过了饭点,肚子饿得咕咕叫。 他就好锦江川菜馆那口鲜香热辣,特意跑过来。可到门口一看,乌泱泱全是人,排起的长队望不见头。杜老板皱起了眉头,强压着火气叫手下人去排队等着。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钟头晃没了,座位还没影儿。 杜月笙那点耐心彻底耗光了,他一拍桌子,招呼伙计过来,嗓门都高了:“叫你们当家的赶紧出来见我!”那意思,非要找老板理论理论不可。 不一会儿,里面走出来个女人,就是董竹君。 她不慌不忙,看着怒气冲冲的杜月笙,心里反而有底了。 她很清楚杜月笙常来光顾是为什么,也知道眼前这位爷的分量。董竹君稳住心神,大大方方地上前招呼,话说得十分体面周到。 本来憋着一肚子火的杜月笙,看见董竹君这架势,硬是发不出火来。 两人没说几句场面话,董竹君就巧妙地把自己难处倒出来了。 这话简直说到了杜月笙心坎上。他天天来吃饭,饱受等座之苦。 董竹君把门面扩大,自己来吃饭岂不是更方便?钱对他来说不过是毛毛雨。 他立马叫手下拿来十万块钱现钞,直接交到董竹君手里,让她放手去操办,找个大地方。 当然,杜月笙也提了个小要求:以后他来,得给他留个僻静包间。 这买卖明摆着双赢,董竹君当然一口应下。 “锦江小餐”拿到这笔钱,就像长了翅膀。铺面顺利扩大了好几倍,改了名字叫“锦江川菜馆”,位置就在当时有名的华懋公寓旁边。菜好地方大,名气蹭蹭往上涨,成了上海滩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杜月笙那张“长期饭票”,也保住了。 董竹君这人有来头,前半生坎坷得很。生在穷人家,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那个年月,这地方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董竹君就碰到一个常客,叫夏之时,是搞革命活动的。 一个年轻有抱负,一个身陷泥沼心向光明,两个人就互相看对了眼。在好心人帮忙下,董竹君冒险跑出来,和夏之时结了婚。 本以为跳出火坑,谁知又进了另一个坑。 婚后董竹君生了四个闺女,可夏之时的想法还停在老一套,嫌她没生儿子,对娘几个爱答不理,动不动就打骂。董竹君心凉透了,决心靠自己。 她带着女儿们硬是冲出那个像笼子一样的家,独自闯荡上海滩,要给自己和孩子们拼条活路。 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四个拖油瓶,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想在上海站住脚,真是难上加难。 董竹君咬紧牙关,什么苦都往肚里咽,什么工都试过。慢慢摸索着,最终把眼光放在了开饭馆上。 她拿出所有本钱盘下个小铺面,就是后来的锦江小餐。 起早贪黑,凭着过日子的精细劲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菜馆的名声硬是让她做起来了。 后来杜月笙那十万块钱更是雪中送炭,让她的生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锦江川菜馆红火那会儿,成了很多有想法、求新知的进步人士碰头的地方。 董竹君自己就是苦水里泡大的,又识文断字,在这种环境下思想也变得越来越进步。 她看透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私下里悄悄帮过不少革命者,特别是到解放战争那会儿,更是冒险掩护了很多地下工作者的行踪,默默为新中国出力。 这份胆识和见识,真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 等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上海归了解放军。 转过年来,上海市委盘算着搞一个专门接待重要领导、外宾和高级干部的场所,名字都起好了叫“锦江饭店”。董竹君听到这消息,二话没说,主动找组织表明心迹。 她把经营多年、当时值十五万美金的锦江饭店,包括那些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全部无偿上交国家。 她自己呢,只留下来在新饭店里继续当经理。这份大公无私的举动,连周总理都感动了,特意请她吃饭,当面称赞她是了不起的“女老板”。 董竹君一辈子活得明白,她的想法也深深影响了四个女儿。 大女儿夏国瑛在电影圈混出了名堂;二女儿夏国璋在学术界很受尊敬;三女儿夏国瑛学了医;小女儿夏国瑛干教育。她们姐妹几个,都在各自行当里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董竹君这传奇的一生走过九十七个年头,在一九九七年安详离世。 信息来源: 《解放日报》相关历史报道及人物追忆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相关人物史料 锦江饭店官方网站历史专栏及社交媒体认证账号发布内容
民国,杜月笙来到一家饭店,等了半个小时也没有座位,杜月笙等的不耐烦了,大声说道:
瑶姬舞霓裳
2025-07-15 01:01: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