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断臂俘虏霸占了个大巧珍,军中当即决定枪决,粟裕却及时阻止道:“我不信,巧珍肯定是自愿的!”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巧珍说出那句“我是自愿跟他走的”时,现场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这句话彻底打断了现场的质疑声,也让粟裕皱起了眉,他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可他没想到事件的另一面竟是这般反转。 事情的起因并不在巧珍和那个断臂俘虏之间,而是在三天前,营地外来了两个中年村民,一个是巧珍的婶娘,另一个是她的远房表哥。 两人情绪激动,声称自家大闺女被一个断了胳膊的俘虏给拐跑了,他们在指挥部门口跪地请愿,一边哭诉,一边大喊要为巧珍讨公道。 几名战士急忙将两人带进营地,一番混乱之后,消息传到了粟裕耳中,当时,新四军刚刚结束一次小规模战斗,部队刚收拢整顿不久。 那名断臂俘虏原是战场上被俘的伪军,身份本就敏感,现在又被指控“带走村姑”,让本就紧张的军心添了不小的麻烦。 更严重的是,村民传言越传越广,说什么“俘虏混入部队,强抢民女,害了良家姑娘”,影响极坏,粟裕立即下令调查,调阅俘虏档案,将巧珍列为关键人寻找。 但就在此时,一名值夜的战士报告说在营地南边的芦苇边发现两人踪迹,于是几个战士连夜追去,才把巧珍和断臂男人带了回来。 当巧珍进帐时,衣服湿透,双脚沾满泥泞,她却不怯不惧,径直站到长官面前,说她是自愿的,这一声明让战士们一时间不知所措。 根据规章,擅自与俘虏接触属违纪,若情节严重,还会影响部队形象,但面对巧珍如此直白的陈述,粟裕没有急于定夺,而是命人将她与断臂男人隔离看管,待查明原委再作定夺。 接下来的两日调查逐渐还原了事件真相,三个月前,泰兴一带遭到日军大扫荡,巧珍所在的村子被鬼子和伪军联手攻破,她的父母当场被刺刀杀害,弟弟被推入燃烧的屋内,再无生还可能。 那天,巧珍藏身在一处粮仓底部,被伪军发现一名军官见她年纪尚小却模样清秀,便命士兵将她拉出,当时,就在巧珍即将被带走之际,一个断臂的伪军冲了上来,用身体挡在她面前。 他的左臂高高举起,残端处还缠着血迹,声音嘶哑,却充满愤怒,他冲着军官喊了一句“她是老百姓!”随即被一枪托砸倒在地。 但就在混乱中,他用一只手死死扯住巧珍的衣袖,借势将她推到一旁的草垛里,并用身体挡住了几名追兵。 正是那一夜,巧珍得以躲入芦苇丛,顺水潜逃,两日后,她在一个小村落里靠着村民接济勉强活了下来,听说新四军收复了这片区域,她便设法赶到营地,想看看那个断臂男人是否安然。 事实上,这名男人名叫林志,是扬州城出身的木匠,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地方抗日组织,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俘,押入伪军编制。 断臂便是在那场战斗中留下的,他从未真正投敌,入伍后多次暗中保护百姓,甚至还私下教村民识字、修木器,他的行为在伪军中极为孤立,因此几度受罚,但他始终坚持己见。 巧珍自小家境普通,父母是佃户,她从没读过书,但家教极严,尽管她成长在动荡的农村,却有着极强的主见。 那场浩劫打破了她所有的生活结构,但也让她在林志的保护下重新看到希望,她不是出于依赖才去寻找他,而是觉得在战火中,自己只有认清真正值得依靠的人,才有活下去的理由。 在军营被分开看押期间,巧珍主动要求承担炊事任务,她一边干活,一边打听林志的情况,几位战士起初对她有疑虑,但见她踏实肯干,话不多说,慢慢也不再戒备。 林志则主动修理营房门窗,还利用一只手指导战士制作简易担架,战士们开始对他改观,甚至有人表示如果不是被抓入伪军,他本可以是个好战士。 最终,粟裕召集高层做出决定:林志因并未真正参与伪军暴行,且多次保护百姓,决定留营观察,并安排至工务班服役,暂不准持械。 巧珍则被编入战地服务组,从事后勤与救护工作,这对经历过生死的组合,在军营内逐渐显现出非同寻常的默契。 巧珍负责洗衣缝补,林志则负责修理装备,两人配合极好,有时在战后物资紧缺时,他们还主动去村中募集草药和柴火,常为战友提供帮助。 随着时间推移,战士们逐渐理解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他们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是共同经历过极端苦难后的信任与依赖。 在一次敌人夜袭中,巧珍为了掩护伤员被弹片划伤,林志用仅剩的一只手背起她躲进战壕,坚持到了救援到来,那一役后,两人在营中的声望陡升,已不再被人议论。 一年后,林志以“特殊身份”获得转正,成为新四军工务队正式成员,巧珍则被调往医疗站,负责基层护理。 多年后,一位战地记者在整理苏中老兵口述史时,写下了这对曾被误解、被排斥、被怀疑,但最终赢得尊重的人。
国军中将李本一是抗日名将,他于1949年被俘后,本着优待俘虏的政策,林总提出让他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