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发现不对劲了,除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尤其是救命药的原料,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一旦中国开始管控,后果不敢想象!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没有之一。像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这些基础药物的原料,中国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国市场上95%的布洛芬、91%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70%的对乙酰氨基酚,以及40%以上的青霉素和肝素原料药,全得从中国进口。说白了,美国医院里的抗生素、退烧药,老百姓家里的常备药,从生产源头就离不开中国。 为啥美国这么依赖中国?其一,中国的生产成本优势太明显。中国的人力成本只有美国的1/8,能源成本因产业集群能降低30%以上。就说阿莫西林原料药,中国生产的价格只有美国本土的1/3。 其二,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从玉米浆、苯乙酸等基础原料,到青霉素工业盐、头孢中间体,再到成品药,中国能实现全链条生产。 比如华药集团能在48小时内把青霉素G钾盐生产线转为生产阿莫西林,而美国企业切换周期得2周以上。这种效率优势,让中国在疫情期间成了全球医药供应链的“稳定器”。 再看具体案例。美国最后一家青霉素工厂早在2004年就关了,现在用的青霉素全靠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头孢唑林这种常用抗生素,美国医院90%的用量依赖中国供应。 还有糖尿病药物司美格鲁肽,关键成分虽然在丹麦生产,但部分中间体还得从中国进口。更绝的是石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杂质水平比欧洲药典标准还低50%,成了欧美药企的首选供应商。 要是中国开始管控这些原料药出口,后果不堪设想。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算过一笔账,美国若对中国药品加征25%的关税,一款仿制癌症药的24周处方成本会暴涨8000—10000美元。 更严重的是,美国本土产能根本补不上缺口。建设一座合规的制药工厂得花20亿美元,工期5—10年,远水解不了近渴。疫情期间,印度因为原料药短缺差点崩了,最后还是靠中国紧急支援才稳住局面。要是中国真卡脖子,美国医院可能连抗生素都开不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不能找印度替代吗?可印度自己也深陷中国供应链的“包围圈”。印度70%的抗生素原料药依赖中国,阿莫西林生产所需的青霉素中间体80%来自中国。 印度仿制药虽然发达,但上游原料还是得看中国脸色。美国想把供应链转移到印度,结果发现印度的原料药厂其实就是中国的“海外车间”,设备、技术、原料全从中国进口。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在高端医药领域也开始发力。以前中国主要生产大宗原料药,现在在肿瘤药中间体、肽类激素等高端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比如滨州沾化惠邦化工的吲哚-3-甲醇,这是抗癌药物的关键中间体,产量占全国95%。2024年,中国肽类激素原料药进口额快速增长,显示出在高端市场的潜力。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也在崛起。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中国药企占了89项,辉瑞、默沙东等巨头都得跟中国药企签授权协议。 美国当然也想摆脱这种依赖。特朗普政府先是对中国医药供应链加征关税,最高加到145%,结果导致美国药企成本飙升,不得不紧急囤货。接着又启动232条款调查,把医药纳入“国家安全”范畴,试图限制中国原料药进口。 但这些措施反而暴露了美国的脆弱。2024年一季度,美国药品短缺达323种,创历史新高,部分原因就是关税导致的供应链中断。 中国药企也没闲着,开始主动出击。一方面,通过“NewCo”模式在海外成立新公司,比如荃信生物与海外基金合作成立海外公司,专门负责新药开发,分散政策风险。 另一方面,加快国际化布局,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企业在欧美设厂,华海药业、恒瑞医药通过FDA认证的品种越来越多。同时,中国还推动药品追溯码制度,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流程监管,既提升了药品质量,也增强了国际市场的信任度。 这场医药供应链的博弈,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中国凭借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和技术积累,在医药领域形成了难以替代的优势。而美国想通过政治手段强行“脱钩”,却忽略了市场规律和产业逻辑。 就像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说的,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美国若继续搞技术封锁,不仅伤不到中国,反而会让自己的医药产业陷入更深的危机。 说白了,中国这张医药供应链的王牌,比稀土更隐蔽却更致命。它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民生安全。美国要是继续在贸易战上玩火,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手里的“制裁大棒”,其实是砸向自己脚的石头。
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因缅甸供应全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