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3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座小礼堂举行,周总理到达现场后却发飙了,严厉指责了部分工作人员,并质问他们:“为何不将会场上的事上报?” 李四光,这个名字在中国地质学界几乎无人不知。他1889年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条件一般,但从小就聪明好学。14岁那年,他给自己改名叫“四光”,寓意“十四”,象征着新起点。后来他跑去日本学造船,又转到英国伯明翰大学钻研地质学。回国后,他在北大教书,带出了一堆地质学人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地质和地质力学上,尤其是发现了好几个大油田,直接帮中国工业站稳了脚跟。他还搞了个地质力学的新学科,研究岩石怎么受力、怎么变形,对工程建设影响特别大。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也没闲着,当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国家的科学和资源开发。82岁去世时,他已经是公认的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可这么一位大牛,追悼会却寒酸得让人不敢相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去世,5月3日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那天北京天气不好,阴沉沉的,但更让人心冷的是追悼会的规格。礼堂小得可怜,只能挤下十几个人,很多悼念的人只能站在外面淋雨。更离谱的是,连悼词都没准备好,仪式简单得像随便应付。这对于一个对国家贡献这么大的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匹配了。 周恩来总理那天亲自到场,看到这情况脸都黑了。他当场就发飙了,冲着工作人员吼:“这叫什么追悼会?为何不将会场上的事上报?”他不是随便发脾气的人,能让他这么生气,肯定是觉得这事太离谱了。毕竟,李四光不是普通人,他的贡献谁都知道,可这待遇却像被故意忽略了。这背后,问题没那么简单。 要搞清楚这事,得看看1971年那会儿是什么情况。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后期,整个社会乱糟糟的,很多正常的事都被打乱了。科学家、知识分子那时候地位不高,李四光虽然名气大,也没完全躲过去。他虽然是高层领导,但毕竟是个搞科学的,不是政治圈的核心人物。加上那时候物资紧缺,组织活动经常敷衍了事,他的追悼会可能就这么被“简化”了。 周恩来那天不光是生气,他还做了件特别的事。听说他走到李四光家属面前,代表国家道歉,又亲自念了一段李四光去世前跟女儿李林的对话当悼词。这段话虽然简单,但全是李四光对科学和国家的真心期望,听得人心里特感动。他这么做,其实是想给李四光一个公道,也是在告诉大家,国家不会忘了这些默默奉献的人。 周总理发飙,不是单纯冲着工作人员去的。他是对那种忽视科学、轻视人才的风气不满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活着时拼命干活,死了却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这让周总理觉得太憋屈了。他的态度,也算是在那个混乱年代里,给科学家们撑了把腰。 说实话,李四光这人真挺厉害的。他不光是书斋里的学者,还真干实事。石油这东西,在他那年代对中国太重要了,他带着团队四处勘探,硬是找出了大庆油田这样的宝藏。后来中国能靠石油站起来,他功劳不小。地质力学这门学问,也是他一手开创的,到现在工程上还用得上。他教的学生,像黄汲清、谢家荣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地质学界的顶梁柱。 他这辈子就没为自己考虑过,全心全意扑在国家建设上。这样的科学家,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不多见。可惜,他去世的时候,时代没给他应有的尊重,这事儿想想都让人觉得有点心酸。
1971年5月3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座小礼堂举行,
墨色流年绘梦
2025-07-14 00:21:44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