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他们认为,只要拥

清幽画师君 2025-07-13 21:10:05

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他们认为,只要拥有自己的车,就能摆脱剥削,获得自由! 1874年,起源于日本的人力车传入中国,因其车身多被涂成黄色,又被称为“黄包车”。 这种便捷的出行工具迅速风靡,拉车这一职业也随之兴起。 在民国时期,车夫成为底层人民常见的谋生选择。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仅北平、汉口、南京、杭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这8个城市,就有33万人以拉车为生,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拉车人行业的兴盛,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战乱频繁与工业发展,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涌入城市,成为流民。 他们不识字,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难以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从事最原始的体力劳动,拉车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拉车人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即使是北平城内最能赚钱的车夫,也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上交给老板,才能保证有车可拉。 随着车夫数量逐渐饱和,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底层车夫相互倾轧,车行老板则坐收渔翁之利。 北平城内,每四个车夫才能拥有一辆车,为了获得拉车机会,车夫们不得不付出更多代价。 他们不仅要支付租金,还得先高价找介绍人,见到老板后,还需交一笔保护费,才有机会排队租车。 有些老板甚至要求车夫在拿到车之前,先交上半年租金。 车夫们囊中羞涩,只能借高利贷、签借条,从此陷入债务的深渊,利滚利之下,债务越来越多,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还清。 雇主们则对车夫呼来喝去、任意打骂,有些雇主甚至只提供食宿,不发工资。 即便如此,这样的工作机会仍让车夫们趋之若鹜,因为至少跟着雇主,能有一个稳定的拉车机会,不至于饥寒交迫、暴毙街头。 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让许多车夫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肺结核、支气管炎等疾病频发。 据相关研究,当时黄包车夫的平均寿命仅35岁左右,活过40岁成为了一种奢望。 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成为了拉车人群体最大的心愿。 他们认为,只要拥有自己的车,就能摆脱车行老板的剥削,获得自由。 但这个梦想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车行老板对车夫们敲骨吸髓,他们既不可能让车夫们赚到足够的钱,也不可能把车卖给他们,车夫们一生的期盼,在富人眼中不过是个笑话。 就算真有难得的幸运儿,攒够钱买到车,也很难改变命运。 官府要收税,军队要抓壮丁,黑道要收保护费,连巡警都想办法从拉车人身上榨钱。 黑暗的旧社会,无数势力都在对底层车夫进行绞杀,他们其实没有真正的生路。 老舍所著的小说《骆驼祥子》,就反映了拉车人的悲苦生活。 今时今日,拉车人这份职业早已消失,但后人应当记住这段沉重的历史,记住那些拉车人的血泪。 参考资料: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0 阅读:211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

清幽画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