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一男的被狗咬了,小腿出血,狗主人道歉,他说小伤口不用打疫苗。 这个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最终还是发生了,只因为太多的“以为没事”和“应该不会”。 事情发生在广东某小区,那天,一名中年男子像平常一样在小区里散步,走到一个拐角时,一只宠物狗突然冲了出来,什么预兆都没有,就直接咬了他一口,伤口很快就冒血了。 周围的邻居看到后,立刻提醒他赶紧去打狂犬疫苗,别耽误时间,可他却摆摆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笑着说:“城里的狗哪有没打针的,不会有事的。” 回到家,他只是简单地用肥皂水冲了冲伤口,连创可贴都没贴,就觉得处理完了,他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照常过日子,压根没把这事放心上。 可他不知道,就从那一刻起,病毒已经在他体内开始了潜伏,一场看不见的倒计时,已经静悄悄地开始了。 五天后,那只咬人的狗突然死了,保洁阿姨清理时,还念叨着可能是吃坏了东西,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甚至掠过一丝庆幸,觉得“狗都死了,那我肯定就安全了”。 他压根没把狗的死和自己联系起来,警惕心彻底瓦解,而这致命的自我安慰,恰恰是将他推向深渊的又一步。 后来伤口渐渐发麻发痒,他也没当回事,只当是寻常的小毛病,继续忍着,直到大约三个月后,身体开始出现异常。 他先是怕风、怕光,接着发展到一看到水就喉咙发紧,出现严重的恐水症状,这下他才彻底慌了神,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 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狂犬病。他被立刻隔离治疗,可是一切都晚了,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仅仅三天后,这个当初认为“没事”的男人,在抢救无效中离世,这个悲剧的终点,用最沉痛的方式敲响了警钟:生命,真的经不起任何侥幸。 他的离去,也撕开了一张遍布我们周围的认知大网,上面写满了对狂犬病的致命误解,并不是家养宠物打了疫苗,就“绝对安全”。 即使宠物定期接种疫苗,也存在极小概率的免疫失败或病毒携带,这个微不足道的概率,一旦落到个体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数据不会说谎,我国每年狂犬病死亡案例中,近三成竟都与家养犬有关。 还有人把“十日观察法”当成拖延的借口,将其错误地理解为:被咬了先不打针,观察狗十天再说,这完全是对科学方法的断章取义! 世界卫生组织的“十日观察法”有明确前提:伤者必须第一时间规范处理伤口,并立即开始接种疫苗。 如果观察期内动物确认健康,后续的疫苗才可以酌情停止,可如果从一开始就干等着,那错过的就是救命的黄金窗口。 还有个误区就是小伤口、没出血,就“无需在意”,这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在病毒面前,从来没有“小伤口”这回事。 世卫组织反复强调,哪怕只是针尖大小的破损,甚至只是被动物舔舐了破损皮肤,都存在传播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用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接种疫苗。 最重要的误区,也是男子犯下的最致命错误:咬人的狗死了,人就安全了,这点恰恰相反,狗的异常死亡,非但不是警报解除,反而是最强烈的危险信号。 这很可能说明,那条狗死之前就已经患上了狂犬病,而在它还没发病的潜伏期,它的唾液里就已经含有病毒了,换句话说,狗的死亡反而是一个危险信号,被它咬伤的人,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反而更高了。 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误解,其实不是个别现象,背后是冰冷的现实——我国每年还有大约100人因为狂犬病去世,虽然数字比以前少了,但每一个死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按理说,几千块钱打一针疫苗,和一条命比起来,谁都知道该怎么选,但偏偏,就总有人心存侥幸,或因为信息不对称,迟迟没有处理,最后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到底应该怎么处理被咬的伤口呢?第一时间,用肥皂水加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要冲15分钟,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病毒冲出去。 第二步,别犹豫,马上去医院,接种疫苗最好别超过24小时,这段时间是阻断病毒的黄金窗口。 第三步,听医生的安排,如果伤口严重或者靠近神经、头部,医生可能会建议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相当于给身体多一层保护。 这些步骤说起来简单,但关键在于:千万别拖,别赌运气,狂犬病一旦发作,是100%致死的,任何拖延都可能是致命的,真正负责的做法,是把握住第一时间,争取活下去的最大机会。 信源:美丽浙江
“这就是把狗狗当孩子的后果!”近日,浙江宁波,41岁的李女士最近经常感到头疼,
【2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