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一天,岳父到女婿家中做客,无意间说起埋在家乡中的一名烈士名字,女婿听

兰花芳草坳 2025-07-12 19:49:29

1994年的一天,岳父到女婿家中做客,无意间说起埋在家乡中的一名烈士名字,女婿听后大惊失色:那是我爷爷。 一九九四年的夏天,湖北红安县(原黄安县)的程如松来到河南新县看望远嫁的女儿。这是女儿结婚后父亲第一次来访,女婿高定新早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还特意买了当地最好的米酒,想要好好招待这位老丈人。 饭桌上,程如松喝得微醺,谈起了家乡的事。作为革命老区,红安县历来有"将军县"的美誉,出过上百位将军。老人家说起这些,语气里满是自豪。他提到自己经常去看望的一处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七十多位在战争年代牺牲的英雄。 酒过三巡,程如松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他说起陵园里的许多墓碑,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有一块墓碑上的名字他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个烈士和他的女婿同姓,叫高德福。 这个名字一出口,原本也有些醉意的高定新顿时清醒过来。他紧张地追问岳父,反复确认那个名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高定新立即起身,脚步踉跄地跑出家门。没过多久,他带着父亲高学厚和奶奶伍汉清一起回来了。 看着眼前这一家三口神色激动的模样,程如松有些困惑。当他们说明情况后,程如松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安眠在红安县的烈士,很可能就是高定新的二爷爷,是他爷爷高德焱的亲弟弟。 这个发现让两家人都感到无比震撼。高定新和程如松的女儿的婚姻本是机缘巧合,没想到却成了连接两段历史的桥梁。程如松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烈士陵园的一切都告诉了他们,包括陵园的具体位置、管理人员,以及当地人对烈士们的种种追思。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高家人看到了希望。六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高德福的下落。高定新的爷爷高德焱生前多次前往红安县寻访,但每次都无功而返。高学厚继承了父亲的心愿,也曾多次尝试打听叔叔的消息。如今,经过岳父程如松的这番无意间的提及,似乎终于让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亲故事看到了曙光。 这顿原本普通的接风宴,因为一个名字的提及,让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产生了如此深远的联系。酒席散后,高家人连夜商议,决定择日前往红安县的烈士陵园寻访。他们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次机会,找到那位为国捐躯的英雄,了却全家多年的心愿。 在场的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寻亲的故事,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革命历史的延续。那个年代,无数像高德福这样的英雄,为了理想信念抛家舍业,最终长眠他乡。而今天,一个看似偶然的相遇,却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奇妙的交集。 时光倒回到1930年前后的河南新县,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高德福看着家乡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决定加入红军队伍。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他的大哥高德焱。在那个年代,参军意味着生死难料,但高德福的决心却无比坚定。 最终,高德福还是踏上了从军之路,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起初,他还经常给家里写信,报平安的信件不断传回,让家人稍感宽慰。信中,他多次提到自己在黄安县(今红安县)一带作战的情况。那时的高德福已经在部队里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一名营长。 然而好景不长,信件渐渐断了。焦急的高德焱多次千里迢迢从河南新县赶到湖北黄安县寻找弟弟的下落。但每次到达时,弟弟所在的部队都已转移,打听不到任何消息。就这样,高德焱在黄安县来来回回寻访了多次,却始终未能寻得弟弟的踪迹。 在家中,高德福的妻子独自扛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她始终盼望着丈夫能够平安归来,却一直等不到任何音讯。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知道丈夫的下落。而高德焱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经常向子女讲述高德福参军时的事迹,临终前还特意嘱咐儿子高学厚,一定要继续寻找叔叔,让他能够落叶归根。 在父亲的影响下,高学厚也曾多次前往黄安县寻访。每当听到有关高德福的只言片语,他都会立即前去核实。这份寻亲的执着,一直延续到了第三代高定新的身上。 真相终于在1994年那次意外相遇后揭开。在程如松的带领下,高定新一家来到了姜家岗烈士陵园。这座人迹罕至的陵园由守墓人姜能山负责日常维护。姜能山的父亲也是一位老红军,虽然在他出生前就已牺牲,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革命精神却深深影响了他。从三十多岁起,他就主动担任起了守陵人的职责。 在姜能山的指引下,高家人终于找到了高德福的墓碑。通过当地村民的讲述,他们得知了高德福最后的经历:1931年,在熊家咀村的一场战斗中,营长高德福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而身负重伤。他被送到村民陈志明家中养伤,但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当时陈志明只知道他是河南新县人,虽然也曾四处打听他的家人,但始终未能找到。最后,陈志明将高德福与其他70多位牺牲的战士一起安葬在这片土地上。 高定新和高学厚跪在墓碑前,叩响了三个长头。六十多年的寻找,跨越了整整三代人,这个家庭终于在这里重新团圆。这个戏剧性的相遇,不仅是一个寻亲故事的终点,更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

0 阅读:1
兰花芳草坳

兰花芳草坳

兰花芳草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