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付中国,实际上美国的牌已经亮出来了!说白了,就是要把那些在中国的中低端工厂,往越南、印度这些地方挪,同时再用高关税这么一压,逼得中国的企业也不得不考虑跟着搬家。 这套组合拳看着简单,背后却是一盘精心策划的大棋。 先说美国的如意算盘。他们通过《美墨加协定》把产业链往墨西哥和加拿大搬,还在东盟国家搞“友岸外包”。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36%降到了2022年的27%。与此同时,越南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占比,却从11%涨到了14%。这背后,是美国在刻意推动产业链转移,想把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一点点稀释。 具体到企业层面,三星的动作最典型。这家韩国巨头在越南的投资已经累计到83亿美元,最近又砸了18亿美元建OLED模组厂。他们把中国的生产线搬到越南,贴上“越南制造”的标签再出口到美国。苹果也没闲着,在印度建了400多万平方米的厂区,计划年产6600万台iPhone。虽然高端机型还得靠中国,但低端生产线转移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越南的制造业确实在快速崛起。2024年7月,越南工业生产指数同比暴涨11.2%,制造业增长13.3%。纺织、电子这些行业的扩张速度惊人。可热闹背后也有隐忧,越南的电力供应一直是个大问题。去年夏天大面积停电,让三星、富士康这些大厂损失惨重。今年英特尔更是因为电力不稳,直接搁置了在越南的投资计划。没办法,越南只能靠烧煤发电,煤电占比一度超过70%,这不仅污染严重,还可能影响长期竞争力。 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苹果在印度生产iPhone15标准版倒是挺顺利,但Pro系列就麻烦了。工程技术跟不上,良率波动大,新机上市初期还得依赖中国工厂。更关键的是,印度零部件本土化率只有35%,摄像头、电池这些核心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虽然印度推出了SPEC2.0计划想提高本土化率,但要达到60%的目标还早着呢。 再看中国这边。美国以为高关税能逼走中国企业,结果却有点打脸。202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了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这些高端制造成了主力。比亚迪在泰国建了电动车工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布局电池生产线,反而借着美国的压力打开了新市场。那些搬走的中低端工厂,很多都是利润薄、能耗高的产业,中国正好借机推动产业升级。 美国的策略其实有个致命漏洞。他们只看到越南、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低,却忽略了产业链的完整性。比如三星在越南生产OLED模组,可上游的面板还得从韩国进口。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组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越南、印度要形成这样的体系,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关税反而把盟友推向了中国。德国奔驰、日本丰田这些企业,在美国被20%、24%的关税卡得难受,转头就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2024年3月,德国巴斯夫在广东的化工基地投产,总投资100亿欧元。他们心里清楚,中国有稳定的政策和庞大的市场,比跟着美国折腾靠谱多了。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这套策略未必能奏效。当年日本被《广场协议》打压,经济陷入停滞,但日本企业靠技术升级挺了过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更复杂,也更有韧性。我们既有中低端制造业的根基,又在高端制造领域快速突破。美国想通过转移产业链削弱中国,可能得先问问市场答不答应。毕竟,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最完整的产业链也在中国。 这场博弈的关键,不在于几家工厂的搬迁,而在于谁能掌握未来的产业制高点。美国拼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却挡不住中国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越南、印度就算承接了中低端制造业,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技术壁垒。等中国完成产业升级,美国的这些小动作,可能就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 说到底,美国的牌已经亮完了,中国的应对才刚刚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比拼的是耐力和智慧。中国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几十年积累的制造业基础,更有不断创新的科技实力。只要稳住阵脚,把精力放在高质量发展上,美国的围堵终将徒劳无功。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压力越大,中国反弹的力量就越强。这次,也不会例外。
全球惊诧!越南在美国关税屠刀下,为何微笑着引颈受死?其实,这里面有两个清晰的逻
【4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