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一意孤行,中国不再忍了!医疗器械、白兰地、稀土三连击精准反制,法国先疼,德国坐不住,布鲁塞尔傻眼!中方通告一出,27国全收警告信号 这场突如其来的反制来得精准而迅速,不仅让法国尝到了切实的“肉疼”,也让一向自认稳坐钓鱼台的德国坐立不安。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姿态从过往的相对克制,转变为如今的强硬反击?这背后,又预示着全球贸易格局怎样的深刻变局? 六月,布鲁塞尔发布了一份名为《国际采购工具》的文件,这份文件表明,中国公司不能参加价值5百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的投标。不仅如此,条款还相当苛刻:即使其他非欧盟企业中标,其产品中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占比也不得超过一半。 欧盟委员会当时的算盘打得很精,自恃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握有技术优势,认为只要抬高招标门槛,就能轻松将中国产品挤出局,从而保住自家企业的“蛋糕”。 而这种保护主义思潮并非孤例,法国政府去年就曾极力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其财长更是在今年7月初公开叫嚣要“加强贸易壁垒”,为这股风潮火上浇油。 欧盟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中国有力的反击打乱了。仅仅十几天后,中国财政部便发布通告,几乎是原样奉还:将政府采购金额在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项目,直接对欧盟企业关上了大门。 即便是来自欧洲的公司,他们的产品也不能超过50%。这个反制门槛与欧盟的设定几乎完全对等,可谓直击七寸。 不要忘了,与中国相比,欧盟的医药公司更多地依靠中国市场,而非欧洲。 单是2024年,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就占据了中国所有医疗设备的27%,价值九十六点七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对27个欧盟国家的出口还不到九十亿美元。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让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限制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除了医疗器械,中国的另一记重拳则精准地打向了法国的“命门”——白兰地产业。中国于七月五日对原产于欧洲的白兰地酒加征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四的关税。 尽管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三大巨头通过价格承诺暂时获得了豁免,但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依然悲观预测,对华出口量可能因此暴跌七成。 法国干邑业为成千上万的人们提供了谋生之道,而中国则是它的第二大市场。颇具讽刺的是,去年还在力挺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法国政府,如今却眼看自家的支柱产业成了“牺牲品”,连当地的农场主都上街抗议,声称“再这么下去就要破产了”。 更为具有战略威慑意义的是,中国于今年四月开始对其出口实行控制。中方并未直接禁止出口,而是通过更为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和审批流程来加以管控。即便如此,这也足以让欧盟的高科技产业如坐针毡。 欧盟超过九成的稀土依赖进口,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医疗器械的精密部件,还是电动汽车的电机,都离不开这种关键材料。 面对中国的稀土管制,德国的宝马、大众等车企为了确保供应链,不得不向中方承诺“不将材料用于军事用途”;大洋彼岸的美国通用、福特也紧急申请临时许可,生怕耽误了生产。 对于这一点,中国商务部很清楚,对欧洲公司进行出口控制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并且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保证了他们的正常需要。但言外之意也很清楚:如果继续搞贸易保护,稀土这张牌随时可能成为“王炸”。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欧盟内部的反噬效应显而易见。经济上,德国医疗器械行业每年出口额超过120亿欧元,中国市场是重要一环。 中方的限制直接导致西门子、博世等巨头的订单缩水,德国工业联合会对此极为不满,指责欧盟的政策是在“干扰资本流动”。况且中国市场正经历快速的国产替代,联影、迈瑞等本土品牌的崛起本就让欧盟企业备感压力,中方的反制无疑是雪上加霜。 政治上,法国财长前脚还在叫嚣“贸易壁垒”,后脚就被自家白兰地行业的哀嚎声“打脸”。布鲁塞尔的官员们翻遍了规则,最终发现中方的所有措施都符合国际贸易法,除了表达关切也无可奈何。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欧洲联盟中,他们并非一条心。27个成员国里,只有立陶宛明确支持这项“经济安全战略”,而作为欧盟经济引擎的德国则公开表示反对,直言这种做法“损害中欧共同利益”。 从这些反制中,外界看到了一个姿态已然不同的中国。它不再是那个习惯于隐忍和被动应对的角色,而是变得更有底气,也更讲策略——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中方的每一步都踩在欧盟的痛点上,同时又做到精准、克制且有理有据。而且反击也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在华的欧资企业并未受到波及,符合条件的欧盟企业依然可以通过价格承诺等方式继续合作。这既是给企业留了活路,也是给欧盟政客留了台阶下。 这一次的贸易博弈可能是在提醒欧洲,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将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面对一个手握稀土、半导体、新能源等诸多牌面,且反击逻辑清晰的中国,布鲁塞尔接下来将如何抉择,又会怎样调整它的对华策略呢?这不仅关乎中欧关系,也将影响未来的全球经贸格局。
欧盟单方面取消北京会谈,中国商务部雷霆反击!马克龙急赴华寻解围,背后真相令人瞠目
【58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