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王主任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如期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了会见。那么如何看待这场会见,它会是特朗普访华的前奏吗? 如果把今天会见的照片和昨天美俄会见的照片做一个对比,就能发现美方的阵仗显然大了不少,代表团由3个人扩充到了6个人。这或许表示了双方会谈议题的广泛性,也表达出了美方对这次会谈的高度重视。 在这场会谈之前,外界对于双方到底能不能见,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主要在于鲁比奥仍在中方的制裁名单上。但双方选择在第三地(马来西亚)的边会上见面,的确免除了一些程序上的问题,而且也展示了中方对于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愿望,以及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由于按照时间日程,鲁比奥4点还将进行和越南外长裴青山的会见,因此中、美之间的此次会面恐怕时间也不会太长。但对于双方来说,这一次会面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从中、美两国以及国际舆论的关注度就能看出来。这次的意义恐怕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双方外交负责人的首次线下会晤; 二是明确双方交往的一些底线、原则、基本立场与核心关切; 三是有可能为潜在的特朗普访华而做准备。 实际上,从特朗普上来就不断提及想要访华的愿望,从“百日之内访华”一直延续至今。但随着双方贸易框架的达成以及暂时休兵,以及双方在通话当中互邀访问,的确使得特朗普访华的条件快速成熟。特朗普如果能够在近期实现访华,不仅能够对于两国的关系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而且,他可以弥补拜登4年当中“从未访华”的空白,恐怕又可以成为他“胜过”拜登的一个资本了。 这场在吉隆坡的会面,像一块投入中美关系湖面的石子,涟漪圈圈扩散。鲁比奥带着翻倍的团队来,光从随行人员的胸牌就能看出门道——有负责经贸的,有盯科技合作的,甚至还有位东亚文化专家,这阵仗哪是简单碰个面,更像把压箱底的议题都摊开了想聊聊。 谁都记得鲁比奥在制裁名单上挂了多久,现在能坐在一张桌子前谈,本身就是种信号。第三地会面的巧思藏在细节里:马来西亚是东盟成员国,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选在这儿,既避开了双方直接到访可能涉及的程序羁绊,也暗合了中美在地区事务上需要协调的现实——毕竟南海局势、东盟经济一体化,哪样都绕不开这两个大国。 时间紧得像按了快进键。鲁比奥跟越南外长的会面时间卡得那么死,意味着中美这场谈只能是“浓缩版”。但这种紧凑里藏着效率,有外交线的人透露,这种短平快的会面往往更容易达成共识,少了冗长的寒暄,直奔核心问题——比如哪些红线不能碰,哪些领域能先试试水。 特朗普盼着访华的心思,早就写在脸上了。从竞选时就喊着“要跟中国做笔大生意”,到上任后把“百日访华”挂在嘴边,背后的算盘打得清楚。拜登那四年,中美高层互动多靠视频,连次像样的国事访问都没有,这在特朗普眼里,就是送上门的政治得分点。更别说刚敲定的贸易框架,急需要高层会面来夯实,那些等着签单的美国农场主、企业家,怕是天天盯着白宫的行程表。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鲁比奥这趟来,更像是“探路石”。得先摸清双方在台湾问题、科技竞争这些硬骨头问题上的底线,才能给特朗普的行程画好安全线。就像两个人约饭,总得先问问对方忌口啥,不然点了一桌菜,反而闹得不愉快。 国际舆论盯着呢。路透社的记者在会场外守了一下午,就为了拍张双方握手的照片;欧盟外交官私下里打听会谈细节,毕竟中美关系松口气,全球供应链就能少抖三抖。连吉隆坡当地的小贩都知道,这两天街上多的那些黑西装,是来盯一场可能改变不少事的会面。 说到底,这场会见能不能成为特朗普访华的前奏,还得看后续的“化学反应”。但至少现在,那扇曾经半掩的门,被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能看到的不只是两个大国的博弈,还有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对稳定与合作的一点盼头。
7月11日下午,王主任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如期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了会见。那么如
赵财苗
2025-07-12 00:43: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