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阅兵仪式上,一年轻的少尉站在天安门上观礼,毛主席见此人年轻,询问他的名字后,竟大笑道:“原来你就是当年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阳光洒在红墙金瓦间,观礼人群的目光不约而同聚焦在一位身姿挺拔的年轻少尉身上。 他叫庞国兴,刚满23岁,崭新的军装衬得他格外精神,可谁能想到这个陕西农村出身的战士,一年前,还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端着冲锋枪和印军炮阵硬碰硬。 毛主席走过他身边时停下脚步,笑着问起他的名字,听完竟朗声大笑:“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的小排长!” 周围人先是一愣,随即会心一笑,这句带着硝烟味的豪言早已传遍全军:“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刚入伍三年的他干了一件让全军沸腾的事。 当时他带着三名与大部队失散的战友,在浓雾弥漫的西山口地区孤军穿插,四人小组愣是端掉印军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火炮和4部电台。 最绝的是战斗报告里,那句被毛主席称为“狂言”的话,背后藏着中国军人骨子里的血性。 放牛娃出身的他,参军时连投弹都只能扔29米,硬是靠捆背包带加练,把成绩提到58米成为全团投弹标兵,高原雪地里赤膊练射击练成“神枪手”。 战场上他更把这份狠劲用到了极致,发现印军炮阵时直接让战友用英语喊“缴枪不杀”,自己一枪爆了指挥官脑袋,杀得敌人溃不成军。 站在观礼台上的庞国兴,手掌还留着训练磨出的老茧,他七岁那年国民党抓壮丁逼得家破人亡,是解放军的到来让他能白天放牛晚上念扫盲班。 1959年参军时体重不达标,他每天多跑三圈练合格,这些经历铸就了他那句“狂言”的底色,不是莽夫之勇,而是被苦难磨出来的硬骨头精神。 周总理后来感叹:“三天三夜敌后作战,这才是中国军人!”那天毛主席拍着他肩膀的笑声里,分明是对这种“不服就干”精神的激赏。 那个年代的中国需要这样的血性,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国家,正用原子弹计划和边境反击战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国庆阅兵结束后的两年,庞国兴的生命定格在25岁,1965年组织新兵训练时,他为掩护战友扑向意外滑落的手榴弹。 战友们整理遗物时发现笔记本上写着:“当祖国需要时,我愿化作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块界碑。”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战士,用最朴素的文字道破了军人的使命。 回看1963年那个国庆日,庞国兴站在观礼台上的身影,恰似年轻共和国的缩影。 刚从饥荒中走出来的国家,敢对超级大国说“不”,装备落后的边防军,能用智慧勇气创造战场奇迹。 毛主席那声带着陕西腔的“口出狂言”,何尝不是对这股精气神的礼赞?今天重读此事,依然能触摸到那种混着黄土高原粗粝与雪山寒风凛冽的硬气。 信息来源:庞国兴——中国军网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
金风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