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50后:经济拮据,没有钱就不消费。2、

周平聊历史 2025-07-11 19:38:21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50后:经济拮据,没有钱就不消费。2、60后:收入全存,赚1000存1000。3、70后:适度消费,存800用200。4、80后:一半储蓄,一半消费。5、90后:主张即时享乐,收入即支出。6、00后:超前消费,赚少花多。7、10后:有多少花多少。 50后那一代,日子过得紧巴巴。建国初期,物资短缺,吃穿用度都靠计划供应,票证比钱还金贵。家里没啥余粮,赚的那点工资得精打细算,基本都花在吃饭穿衣上,多了不敢想。那时候消费观念简单粗暴:没钱就不买,能凑合就凑合。攒钱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怕日子更难过。哪怕到了晚年,他们还是习惯省吃俭用,舍不得扔旧东西,总觉得“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到了60后,日子稍微好过点,但节俭的烙印还是刻在骨子里。改革开放刚起步,工资不高,物价却开始松动。他们不敢乱花钱,赚1000恨不得全存起来,生怕赶不上变化。消费对他们来说是“必需品优先”,买东西得反复掂量值不值。攒钱成了生活目标,不是为了买啥享受,而是给自己和家人留条后路。偶尔改善生活,也得咬咬牙才舍得。 70后赶上了经济腾飞的黄金期,收入多了,市场上的东西也丰富了。他们比60后敢花点,但还是小心翼翼。比如赚1000块,存800用200,既能攒钱又能稍微改善生活。消费观念开始从“必须”转向“适度”,买家电、添置家具成了大事,但绝不会大手大脚。他们习惯精打细算,买东西看实用性,品牌啥的不太在意。攒钱还是主流,毕竟房子、孩子教育这些大头开支得早做准备。 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品琳琅满目。他们小时候见过物资短缺,长大后又赶上城市化浪潮,观念比70后开放不少。赚的钱一半存起来,一半拿来消费,既有攒钱买房的压力,也有享受生活的念头。买衣服会挑点牌子,出去旅游也舍得花钱,但大件消费还是得算计。他们是第一代真正接触消费主义的人,花钱不再只看“需不需要”,还得问“想不想要”。 90后一出场,消费观念就彻底变了样。他们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互联网普及,电商崛起,想买啥一点鼠标就到家。赚多少花多少成了常态,主张“即时享乐”,不想委屈自己。工资发了就买潮鞋、追演唱会,生活质量比攒钱重要。他们不爱存钱,觉得未来不可预测,不如当下过得爽。数据显示,90后的消费多集中在娱乐、餐饮和时尚上,花钱图个开心,攒钱的事留给以后再说。 00后更狠,直接迈进“超前消费”时代。他们是数字原住民,手机支付、网购就是生活标配。赚得少没关系,花呗、信用卡先顶上,买游戏装备、追星周边眼都不眨。麦肯锡2024年的报告说,00后在娱乐和宠物上的花销占比最高,日常消费贡献率达到1.6%。他们不怕欠债,觉得“还得起就行”。消费对他们来说是种态度,钱不够也能活得精彩。 10后还小,但消费习惯已经初露端倪。他们出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压岁钱、零花钱随便花,手里的钱有多少就花多少。父母给的钱基本都投在电子产品、玩具和零食上,网购平台上点几下就搞定。共享经济也影响着他们,比如共享单车用得顺手,省钱又方便。未来他们长大了,估计会更倾向“花完再赚”的模式,攒钱对他们可能是外星词。 为啥消费观念差这么多?经济是底子。50后60后物资少,钱得省着花;70后80后经济起飞,花钱有了底气;90后往后物质过剩,花钱成了常态。社会风气也变了,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消费从“为家”转向“为自己”。科技更是加速器,电商、移动支付让花钱太方便,共享经济又降低了使用成本。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共享单车用户从0.28亿涨到2.98亿,年轻人接受度最高。 现在生活成本高了,利率低了,每代人都在调消费习惯。50后60后开始舍得买点保健品、水果,给健康加分;70后80后关注理财,股票基金学着投,攒钱不只靠存款;90后00后也在学记账,超前消费照旧,但多少有点规划。10后还小,但父母已经在教他们存钱,花钱也得有个度。代际差异还在,但都在往“平衡”靠拢。

0 阅读:0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