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99年的甘肃武威,1.8万元能买什么?也许能添置些家具,也许能翻修房屋,但王银吉却用这笔钱买下了一个旁人眼中的"疯狂梦想",这个31岁的农民,卖掉了家中所有牲畜,带着老父亲一头扎进了腾格里沙漠,在当时,这无异于把钱往沙子里扔。 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常年侵袭着周边的村庄,一场风暴过后,农田被掩埋、庄稼被毁坏,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正是这样的景象,让王银吉下定决心要与这片黄沙抗争到底。 初到沙漠的生活,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父子俩在沙漠边缘挖了个地窝子安身,每天早上醒来,都要先抖掉被褥里的沙子,最困难的是饮水问题,他们只能靠着家里最后剩下的两峰骆驼,在几公里外的水井和治沙点之间来回奔波,一趟就要耗费三四个小时。 种树更是一场持久战,最初的尝试几乎全军覆没,种下去的树苗十有八九活不过三天,烈日暴晒、风沙肆虐,稍不留神,树苗就会被连根掀起,为了节省水资源,他们不得不用小勺给树苗一点点浇水,连洗碗都舍不得用水,只能用沙子擦拭。 但王银吉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经过不断摸索,他发明了"沙木枪"这个简单却有效的工具,这根类似长矛的装置,能够将树苗直接插入六十厘米深的湿润沙层,大大提高了树苗的存活率。 老父亲王天昌也琢磨出了独特的固沙方法,他发现把麦草编织成方格压在沙面上,能够有效减缓风沙的流动,父子俩逐渐摸索出"秋压草、春栽树"的种植规律,树苗成活率开始稳步提升。 为了解决用水难题,他们在沙地里挖了一个45平米的大水窖,铺上地膜收集雨水,这个简单的蓄水池,为他们节省了大量运水的时间和精力,渐渐地,治沙工作有了起色,零星的绿色开始在黄沙中显现。 这些创新和进步来之不易,母亲李兰英因常年运水,体重只剩八十斤,脚上的胶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父亲王天昌虽然患有青光眼,仍坚持在黑暗中压沙,即使风湿病发作得走不动路,也要跪在地上继续工作。 就这样,一家人在看似永无止境的黄沙中,用独特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在沙漠中开辟出了希望,每一粒被固定的沙子,每一棵存活的树苗,都是他们战胜自然的见证,也是改变未来的希望。 2005年的春天,对王银吉一家来说是最痛的时刻,正当治沙工作逐渐显现成效时,14岁的小儿子王志军被查出患有晚期脑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孩子希望能长眠于这片他父亲奋斗的沙地,这个愿望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王银吉的心中,也让这片沙地承载了更深的含义。 命运的打击并未让这个倔强的父亲停下脚步,相反,他把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治沙的动力,在儿子的坟前,他种下了一片特别的树林,每年都要多种几棵,仿佛这样就能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 随着时间推移,王银吉家的治沙成果开始引起关注,那些曾经嘲笑他"傻"的村民,眼看着曾经的黄沙地渐渐披上绿装,也坐不住了,渐渐地,上百名村民主动加入治沙队伍,连带着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 政府的支持随之而来,通往治沙点的道路修通了,新的树苗源源不断地送来,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来指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志愿者和捐助纷至沓来,王银吉把每一笔捐款都详细记在本子上,这是大家对他们工作的信任和期待。 创新让治沙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在梭梭树下种植肉苁蓉,这味名贵中药让曾经贫瘠的沙地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的收入提高了,治沙不再只是义举,更成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道路。 二十六年过去,当年那片令人绝望的"庙儿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万亩的绿洲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熠熠生辉,12公里长的防护林带牢牢锁住了肆虐的风沙,野生动物重返这片土地,沙狐和沙鸡在绿树间穿行,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活力。 王银吉获得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的表彰,但这位朴实的农民更在意的是每天实实在在的治沙工作,奖章被他收进工具箱,和铁锹、水桶这些日常用具放在一起。 如今的武威,再也不用担心风沙的肆虐,回望1999年的那个春天,王银吉用1.8万元买下的不只是一个治沙梦想,更是一份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遗产,这片绿洲里,装着骆驼的足迹,藏着地窝子的回忆,更深藏着一个儿子的永恒。 信息来源:“苦没有白受”,一家人住进沙漠,26年种出万亩绿2025-05-20人民日报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11 01:3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