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

猫猫背茹茹 2025-07-10 01:30:14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杀掉,场面惨烈至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北京城,秋风卷着枯叶在刑场上空打转,那天特别冷,老百姓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只有乌鸦在城墙上嘎嘎叫。 方孝孺站在刑场中央,灰布长衫被风吹得哗哗响,脚上的布鞋还沾着牢房里的稻草。 这位曾经在南京城里给建文帝起草诏书的大学士,现在成了永乐帝朱棣眼里最顽固的反对者。 刽子手们磨刀的声音听得人心里发毛,第一个被拖上来的是方孝孺的堂弟方孝友,小伙子嘴唇都咬出血了,眼睛却直勾勾盯着堂兄。 监斩官扯着嗓子念圣旨,说这帮人都是"奸党",该杀,方孝孺突然想起去年喝喜酒时,这个堂弟还红着脸说要生个大胖小子,现在新媳妇正跪在后面哭得昏死过去。 刀光闪过,血溅在方孝孺的衣襟上,接着是他八十岁的老叔公,拄着拐杖走不动路,是被人架着拖过来的。 老爷子临死前突然喊了一嗓子:"方家都是好样的!"这话像刀子似的扎在现场每个人心里,方孝孺的指甲掐进掌心,血顺着指缝往下滴,可他腰杆挺得笔直,愣是没掉一滴泪。 史书记载这场屠杀从清早持续到日头偏西,方孝孺的学生们被押上来时,有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突然背起老师写的文章,背到"天地有正气"那句时,鬼头刀就落下来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有个五岁女娃娃还以为是过年,伸手问刽子手要糖吃,刽子手举着刀的手都在抖。 现代学者在《明史》里扒出细节,说朱棣原本只想杀方孝孺三族,可这个倔老头在朝堂上梗着脖子说"便十族奈我何",这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诛十族"。 所谓第十族,就是把他的学生朋友都算上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剑去年在《文史知识》上发过论文,考证出实际被杀人数可能不到873人,但肯定超过500人,光是收尸就用了三天。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场惨剧背后是皇权与士大夫精神的激烈碰撞,方孝孺宁死不肯给朱棣写即位诏书,表面是效忠建文帝,骨子里是维护儒家"君君臣臣"的正统观念。 朱棣用这么狠的手段,就是要吓唬天下读书人,皇权面前,骨头再硬也得弯。 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方孝孺死得越惨,后世文人越把他当榜样,到万历年间连皇帝都给他平反了。 现在去浙江宁海的方孝孺祠堂,还能看见后人写的"血染朝阳"匾额,有个细节特别戳心:方家幸存的后人逃到山里,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直到明朝灭亡才敢改回原姓。 去年清明节,方家第23代孙方明伟接受采访时说,族谱上至今留着空白页,那是给遇难先祖留的位置。 刑场上最后只剩下方孝孺一个人,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看了眼满地鲜血,突然笑了:"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站在现代法治社会回望这段历史,那种用屠杀来树立权威的方式显然该被唾弃。 但方孝孺用生命坚守的某些东西,比如知识分子的骨气,比如对原则的坚持,在今天的价值多元社会里依然闪着光。 去年《国家人文历史》做过专题,说这种精神遗产既不能神化也不能妖魔化,要放在具体历史环境里看。 毕竟,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莽撞,而是在明知代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对的事。 【官方信源】 《明史·方孝孺传》 中华书局 1974年版 王剑《"诛十族"考辨》 《文史知识》2021年第3期 央视新闻《百家讲坛》"大明王朝"系列 2020年11月 中国科学技术馆——《方孝孺的生前身后事》

0 阅读:0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